近段時間,不斷有做加工出口的企業老板向我訴苦:“出口太難做,國內市場也不好做。”國際市場需求的不穩定和國內制造業成本的上漲,正不斷擠壓企業的利潤空間。出口企業如何才能在現實市場環境下更好地生存和發展?
一個尷尬的現實是,中國所有出口鞋的企業利潤抵不上一個耐克,所有出口茶的茶企利潤不如一個立頓,所有出口打火機的企業利潤比不上一個Zippo......難道是中國企業生產的產品質量不行嗎?顯然不是,中國的產品銷遍全球,一直以物美價廉著稱。仔細分析,最重要的原因是中國企業生產力很強大,但缺乏市場競爭力,只能在低層次上獲取微薄的利潤。
生產力不等于競爭力。許多中國企業家以為生產力就是競爭力,“世界工廠”這頂大帽子,遮住了中國企業前進的視野。企業忙于建設廠房、購置設備等固定資產投資,增大產能,意圖以規模效應獲取更多的利潤。但隨著中國企業在原材料、人工等方面的成本逐年上漲,以前將加工訂單交給中國企業的外資品牌,紛紛將訂單交給制造成本更低的越南、印度尼西亞等地。中國大量加工型企業因為沒有訂單,設備閑置,工人遣散,最終關停倒閉。
在“生產力就是一切”的錯誤認知中,中國企業沉迷了幾十年。許多企業家沒有真正理解生產力的概念,好像只要能生產就能帶來一切,就像女人能多生孩子就很厲害一樣,這種誤讀最終將企業引向錯誤的方向。孩子生多少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花幾十年的時間將他培養成才。生產多少產品只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重要的是將產品轉化為有效認知,讓有錢的人愿意買單,這樣的產品才有競爭力。
競爭力從何而來?改革開放后,中國迅速完成了產業細分,許多行業的產能規模居世界前列,但依舊缺乏叫得響的國際品牌。中國的GDP排名全球第二,但質量不高,許多領域都不具備強勢競爭力。美國的GDP主要來自汽車、造船、航空、信息等產業,中國的GDP主要來自房地產、玩具、紡織品、煙酒等產業,二者相比,高下立判。
競爭力是超越對手的一種力量,它不是出自產業規模,而是出自產業質量。中國企業只有在產業價值、品牌塑造、產品價值、運營模式上有所作為,才能更有競爭力。當產品被消費者真正地認知并愉快地購買,通過營銷轉化為企業現金流和利潤時,企業才更有競爭力。因此,企業必須用一半力量關注產品生產,另一半力量關注品牌價值塑造。
企業發展與環境和諧。更為重要的一點是,將生產力轉化為競爭力要考慮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生產市場需要的產品時,不能用干凈的空氣和水、未被污染的海洋、未受破壞的土地去做交換。中國經濟30多年的高速增長,已經使得自然環境傷痕累累。
市場競爭是沒有終點的賽跑。關注自我質量的塑造,關注和諧環境的構建,從關注生產力向關注競爭力轉化,企業才會擁有源源不斷的發展動力,成就真正有價值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