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公司目標不清、文化畸形、戰略搖擺!”十幾人的飯桌上,一位男企業家大手一揮,像拿著把手術刀,戳向坐東的女企業家,直擊其企業痛點。
女老板一時百感交集,趴到飯桌上啜泣,后來起身跑到衛生間里嚎啕大哭,不能自已。等出來買單時,尷尬的同桌人,都默默走光了。開飯之前,他們一桌人,在女老板的公司,開了私董會,討論的議題就是如何幫助女老板解決企業面對的難題。
通過提問題,幫助發起議題的CEO,找出解決方案,是私人董事會(下稱私董會)的通用模式。那天的提問,格外尖銳。會議結束后,討論意猶未盡,把話題延伸到飯局上,于是有了女老板飯桌上大哭的畫面。
因為有保密協議,這位女士是誰、究竟問了什么問題,我們無法得知。但這個真實的故事,最近被多位五五私董會的會員在飯桌上提起,包括女老板自己。
事后說起那次討論,她一直感激大家的啟發式提問,之所以哭,有那么一刻,創業的種種辛酸,突然涌上心頭,同時意識到,企業出現的諸多問題,根源就在自己身上。“反求諸己”式的領導力塑造,就要找到痛點。
那天晚上聽到這個故事的,還有從北五環的公司,趕到南五環飯桌上的于忠蘭。“跑那么老遠,不是為吃頓飯,就是想見這幫子人。”于忠蘭和飯桌上的人,都因私董會而彼此相識。一個月一次的小組討論、一次飯局、一次公開課,她都不會錯過,私董會已成為生活中最重要的圈子。
在自己的小組,于的外號是“正能量”,常常滿面春風,為大家化解壓力。她開玩笑說,聽到每個人面對的各種難題,才知道,誰也比誰好過不到哪里去。這么一想,自然就把壓力看淡了。有時候,別人聽了自己的遭遇,也會平衡些。
于堅持開了4年私董會,慢慢的,傾訴對象,從丈夫和家人,轉向了私董會的CEO們,把扮演垃圾情緒回收站的丈夫,解放出來。
“做企業決策的孤獨感和壓力,現在主要靠私董會化解掉。”于忠蘭開心地笑著說。讀過EMBA的她,一比較發現,高大上的商學院,在幫助CEO解決現實問題上,并不如私董會,同學間的交情,多數泛泛,無法像私董會里的小組成員這般,觸及到內心最隱秘的部分。
問題的私密性,讓主持會議現場的總裁教練(或稱陪練),看到企業一把手最真實的那一面:
究竟是該和妻子離婚,娶紅顏知己,還是不離婚保持現狀?
如何趕走不理解企業發展目標的二把手?
決策失誤后,如何重建信心?
……
極度私密化的情感問題、人事任用以及經營管理困惑,都會被拿到私董會上討論。提問越私密,小組成員之間的信任度越高。
信任成了這個圈子的關鍵詞。——“信任到能把公司最真實的那個賬本跟小組成員公開。”五五私董會的鉆石組成員王戈說。王戈2007年加入私董會,成為國內第一批先行者。
“這是有設計機制在里面的。”王戈說,例如,小組成員的選拔非常關鍵,“三個緯度,企業規模相當、行業規模相當、年齡相當,主要是30到50歲的年齡檔。”
這三個緯度,決定了小組成員在經營企業過程中,面對的困擾大同小異,感興趣的問題接近,還能引起情感共鳴。
信任感提高后,進一步降低了溝通成本。于忠蘭對于本組成員,經過兩三年的坦誠交流,熟悉彼此的企業,問題一提出來,不需要過多解釋背景,就能知道來龍去脈,問題的針對性也加強,她把私董會當成自己的“智囊團”,圈子的定制化特點突出。
“按平均每人二十年的經驗計,今天在這間屋子里,我們擁有近三百年的經驗資本,遠超任何一個個體的經驗總值。相信通過結構化的分享,我們從彼此身上學到的東西會遠超聽一位老師講課。來,讓我們開始吧,你今天帶來了什么問題?”外灘董事會CEO、兼首席陪練官蘭剛,經常用這樣的方式,做會議開場白。
2012年,媒體人出身的陳雪頻創立了智慧云領導力發展機構,進行企業高管培訓。2013年,他在深度剖析了私董會的模式后,這種模式一下子流行起來,一下子有十幾個組織搞起了自己的私董會。陳雪頻也順應趨勢,把業務重心轉向私董會,他結合自己在家族企業方面的優勢,為家族企業的二代企業家以及媒體人出身的企業家定制私董會,這種細分化的定位風格,讓私董會定制化的特點更加顯著。
不論如何定位和分組,一個必要的前提條件,同一組成員,不存在同行業的競爭者,以此避免商業機密的泄漏。跨行業的搭配模式,無意中又契合了跨界整合的互聯網社交趨勢,“給我們打開思考的視角。”王戈認為,跨界思維的融合,成了私董會受追捧的又一因素。
“至今為止,還沒發生一起因為商業機密泄露,或者人事任免糾紛的訴訟。”有著商學院教授經歷的肖知興,認為自己從商學院轉向到私董會,選擇了一條適應潮流的路徑。私董會成員之間的信任度,是商學院、同鄉會、兄弟會等社交圈子難以做到的。
“并不是一開始就敢把私密性問題拋出來,也是一步步試探的結果。”于忠蘭說,反過來,信任度逐漸提高后,小組成員之間的黏性和依賴性,也會增加,當大家都敢于說真話了,真問題就能解決了。
考察私董會的黏性,很簡單一條,就是續費力。王戈在私董會里,一呆就是近7年。但每年的會費,僅為商學院的十分之一左右,讀兩年商學院的費用,夠他在私董會里用10年。
費用其實不是企業主首要考慮的問題,“時間成本是最要緊的。”王戈說,對于企業一把手,如何在最短時間,提高決策質量,同時又化解掉職場壓力,是最大需求。
私董會一般的流程是這樣的:教練將不同行業的15至20位企業一把手組建一個私董會小組,期限以年劃分,小組成員,包括教練簽署保密協議,每次討論的議題,由每位成員提出,最后投票表決,被選中的問題持有者,召集大家到自己的公司,舉行私董會。開場后,所有人的手機上交,以此保證會議不被打擾。然后教練介紹規則,問題持有者,按照特定格式,闡述自己的困擾,拋出問題。
做太陽能電力設備出口的于忠蘭,今年發起的議題中,兩次被投票選中,其中一個問題是,2013年澳大利亞市場的出口貿易,是進還是退?
和于忠蘭都在2011年加入五五私董會的王建,2002年單槍匹馬創業,成立北京西普陽光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與高校合作,進行一系列的IT工程碩士培訓,以及教學設備方案提供。2012年企業營收上了5000萬。他的目標是2016年過億。站在5000萬的坎上,眺望1個億,他向私董會的朋友們拋出一個問題:如何做三年規劃?
問題拋出后,小組成員都要通過問題來發言,例如:你過去業績的增長源在哪里?你愿意花多大的代價,開除二把手?
領教工坊的創始合伙人肖知興,把這種提問稱為,“蘇格拉底式的提問”,或謂產婆術。在私董會,教練引導小組成員,像蘇格拉底那樣,剝洋蔥般把問題引向根源,而不是直接給結論,或者出謀劃策。通過問題,最后讓議題發起人,一步步找到最佳方案。
“內心其實有很多答案,只是不知道選哪一個,拋出問題,讓大家的給我啟發。”當小組成員輪番提問后,王建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搭建核心團隊,建立企業文化,放權,從具體業務中解脫出來,將重心放在企業方向和戰略的架構上。
向CEO學做CEO的私董會模式,和商學院正好反過來。“商學院是大家帶著耳朵來上課,私董會是帶著嘴巴來提問。”王戈對比,中國企業主,習慣輸入,不習慣輸出,所以,不愿分享的企業一把手,不適合參加私董會。
讓企業家追捧的私董會,緣何在2013年形成燎原之勢?
——這一年,中國所有傳統行業的業態,都在進行各種革新,大公司在瓦解,自組織在壯大。
蘭剛這樣描述:互聯網時代,信息易得,行動驅動的學習模式才是最高效的。私董會上的分享,正符合這個特點,企業家貢獻的即時性案例,鮮活,有料。
互聯網顛覆傳統,包括圈子文化。
靠商學院、俱樂部等模式,引領企業圈子文化的美國人,在私董會潮流中,沒有在中國市場上堅持到最后。從2007年進入國內,想把在美國成長了50多年、以誠信分享企業干貨的私密性圈子——私人董事會(下簡稱私董會)引入中國市場,到不久前撤資,這家號稱全球領先的CEO發展機構——偉事達(VISTAGE),耐性遠不及其在日本市場堅持的20年。也許因為在日本以失敗收場,他們對東亞企業文化的封閉性有所忌憚,在中國開局不利后便匆匆撤資,賣掉特許經營權,直營變加盟,留下偉事達私董會這塊招牌。
喜劇的是,美國人剛走,私董會的圈子文化,立馬在2013年紅火起來,北京、上海兩地,甚至地方上,私董會都成了個時髦名詞,比如成都的天府私董會。
“美國人沒發現,中國企業家的開放程度,遠高于日本。”任偉事達(中國)私董會主席的張偉俊,接受采訪時提到,尤其接受過西方教育的年輕企業主。2010年張偉俊加入偉事達(中國),組建起一個13人的私董會小組。四年后,小組人數已達23人。最近新加入的這位,是在國內快餐業做到前三的CEO。張的自我定位是“領導力教練”,不歸屬于任何組織,只接受聘任。他自嘲上半輩子被學校、機關、公司各種組織管著,現在一個人就是一個組織,后EMBA時代,一個人就可以是一個商學院,從授課到給企業做顧問,走的是個人品牌的路線。
美國人沒看清,借助互聯網對社交模式的重塑,中國企業家開放的節點,在2013年全面爆發。以往膜拜企業大佬的追隨效應遞減,從創業者到中小企業高管,以點聚集,形成去權威化、去中心化的網狀聯結,“進入到組織學習的Web2.0革命時代。”2011年底離開偉事達,和朋友創立外灘董事會的蘭剛如此總結,“未來幾年,私董會模式會進入快速發展期,”蘭剛想在企業家圈子里,掀起一場“學習的革命”。
這場革命其實不是某個人發動,而是一群看準趨勢和互聯網社交革命特點的領先者,準確地站到了風口上,風一起,在2013年的北京、上海兩地,私董會的圈子效應,同時爆發。
“過去利用信息不對稱賺錢,今天信息泛濫,企業家缺乏的不再是商學院所傳授的信息和理論,而是思考。”蘭剛指出的思考,就是靠教練的穿針引線,誘發小組成員提出真問題,幫助發起議題的企業主,提升自我覺知力,將企業家的成長機制,依靠激發內心力量和自我認知實現。
用偉事達教練張偉俊的話講,教練是私董會成敗的關鍵,其扮演的角色,“就是珍珠項鏈的那根線,沒有線,珍珠只是珍珠。”
“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發;發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肖知興指著領教工坊的LOGO說,一個人射箭,“反求諸己”的意味在里面。
從最早的五五私董會,到偉事達(中國),以及外灘董事會、領教工坊、智慧云,不論是采用7部提問法,還是8大環節,或者所謂的三段論,無疑例外的,都是讓企業家在提問中,照鏡子般發現自身問題,自己找答案。
“如果是別人給的答案,相當于從外界抱養的孩子,總比不上自己生的孩子受重視。”肖知興打比方,私董會的教練,話越少越好,但前提是,教練能夠引導大家的討論,挖掘到正確的答案。因此有經營企業經驗的退休CEO,是教練的最佳人選。
現實困境是,中國退休的CEO,往往不會出來,愿意出來的,過于好為人師,不會傾聽,也不能算合格。
退休前擔任惠普中國區總裁的孫振耀,加入到私董會教練隊伍中。“當出現越來越多的孫振耀,私董會才會可持續發展,并真正幫助到中國民營企業家的個人成長。”
眼見私董會模式紅火起來,不少培訓機構、俱樂部改頭換面,開始用這個概念拉攏會員。張偉俊有些擔心,害怕合格教練的缺失,讓一個很好的學習+社交圈子,走了彎路,再次陷入浮華社交圈子的陷阱里。另一面,倘如不懂流程設計的私董會,將保密機制沒有做到位,一旦發生泄密問題,也會帶來不少負面效應。
后EMBA時代,各種圈子迷人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