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向以1.5億美元的“白菜價”買下花了14億美元打造的公司Fisker,并不見得有所不妥。況且在這1.5億美元的收購中,有18項外觀設計與技術發明專利,此外還有至少18項正在審核中的專利。
萬向前后腳把A123 Systems和Fisker收入囊中,其實真正的意圖在于扎根美國的新能源汽車市場?;蛘哒f,萬向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戰略,是先在汽車電動化水平最高的美國占據高地,然后將產品和生產線輻射到全球。
目前,萬向在電動汽車的電池、電機以及電控方面均已有一定水平的技術積累,欠缺的是一個可以推向個人市場的品牌,以及一條國際標準的汽車生產線。Fisker應該就是第一步。
這對Fisker的債權人來說應當是皆大歡喜的結局:中國萬向以1.492億美元的競標價贏得該公司的拍賣。從2013年9月份美國能源部公開拍賣Fisker所欠債務直到今天,這家狂燒近2億美元聯邦貸款的混動超跑制造商的命運,終于可以用“塵埃落定”而表述了。
這并不是終點,因為根據萬向美國公司向法院提交的陳述,Fisker的生產基地將從芬蘭遷回到美國復產。所以,找到新東家,對于Fisker來說只是一個復活點。
此次拍賣共歷時兩天,經歷了19輪競標,最終還是萬向的代表團發揚了“土豪”風格,一口氣將Fisker拿下:1.262億美元現金,以及800萬美元的債務。這樣一來,Fisker的債權人委員會終于可以松一口氣了,他們可以獲得必要的補償。此前李澤楷的Hybrid Tech已經支付了2500萬美元購買了Fisker所欠的1.68億美元貸款,并與公司管理層達成了收購協議,但在“最后一分鐘”殺出來的萬向打亂了李氏的計劃。
為什么萬向會這么執著地買下Fisker呢?對此外界的聲音有很多種,其中之一是:萬向要向新能源領域進軍,甚至是打造中國的Tesla。還有人說,萬向要向整車制造轉身,打造自有的汽車品牌??傊?,這些猜測都合情合理,因為收購一家破產的小眾混動跑車制造商,還會有其他企圖嗎?那么問題就是,花1.5億美元買下這家公司,到底值不值?
首先我們來看萬向此次收購的一個前置條件:2013年1月份,萬向集團以2.56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已經破產的磷酸鐵鋰電池制造商A123 Systems。這家公司是Fisker的Karma車型唯一的電池供應商,也正是因為該公司的破產,導致了Fisker無法繼續生產Karma車型。另,A123 Systems是美國最大的磷酸鐵鋰電池制造商。所以,萬向在美國已經擁有了最具規模的動力電池生產基地。
然后我們再看,Fisker從成立到現在一共花費了多少資金:2009年獲美國能源部5.29億美元貸款支持(實際撥款1.92億美元),先后有8.5億美元、3.92億美元的融資,Fisker一共獲得了發展資金超過了14億美元。是的,14億美元最終的結果是:制造了2500多輛Karma混動跑車,每臺售價10萬美元左右,該公司破產后庫存的幾百兩Karma還是折價銷售的。所以,以1.5億美元的“白菜價”買下花了14億美元打造的公司,并不見得有所不妥。
據彭博社報道,在這1.5億美元的收購中,有18項外觀設計與技術發明專利,此外還有至少18項正在審核中的專利。當萬向在美國復產Fisker后,還可能利用起其在2010年從通用手中花2000萬美購買的一家工廠。
綜上,我想表達的一個觀點就是,萬向前后腳把A123 Systems和Fisker收入囊中,其實真正的意圖在于扎根美國的新能源汽車市場。或者說,萬向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戰略,是先在汽車電動化水平最高的美國占據高地,然后將產品和生產線輻射到全球。畢竟美國這個國家對待新能源汽車的優惠政策是其他國家很難企及的,比如聲勢浩大但毀譽參半的Advanced Technology Vehicle Manufacturing(高科技車型生產計劃)。
然后又不得不說,萬向其實在2002年就已在中國成立了萬向“電動汽車有限公司”,其主要的產品是電動大巴、電動商用車等。但這些車型只是在杭州當地進行示范運營,并無法量產推行。原因是萬向一直未能取得整車生產資質。在2013年10月份工信部公布的新增車企名單里,萬向已經獲得了專用車生產資質;但并沒有普通乘用車的生產資質。所以在整車制造方面,萬向的生產資格還是受限的。
目前,萬向在電動汽車的電池、電機以及電控方面均已有一定水平的技術積累,雖然投入巨大,但離真正開展整車生產還有很大的距離?,F在最欠缺的,是一個可以推向個人市場的品牌,以及一條國際標準的汽車生產線。我想,Fisker應該就是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