糾正一下,華為牛并不全是政府照顧的結果,主要還是本地支持更加牛逼。高端設備必然有bug,如果思科去2個工程師解決,華為就能派20個過去。而且大客戶都有定制需求,即使CT這樣的VIP思科也只能一級一級上報,但是華為就能讓產品研發直接坐到CT機房里去。這種快速響應能力,任何一家外企都做不到,華為在自己主場贏思科毫無懸念。不過這也沒什么可吹的,北電這個都倒閉了的公司在加拿大照樣是老大,而且北美還號稱全球最開放市場,主場優勢不是說說玩的。
華為的劣勢
但本地優勢只有主場才管用。華為最有名的是“群狼戰術”,但是這一招在國外玩不下去,例證之一就是華為北美研究院薪資是思科的1.5倍都找不到人。原因無他,就是員工信不過中資企業。試想如果一個印度公司和美國公司給你同樣的薪水你會去哪家?何況中資企業的品牌還要排在印度后面。在所有的發達國家,思科的支持網絡都遠比華為完善。還有一點就是科研生態環境。思科的工程師就坐在硅谷和業內最NB的廠商天天互動,一起規劃大家的ROADMAP。所以最先進的東西一定是思科先用了才輪到華為,這個硬傷沒法補。
思科的優勢
和大家的認識不同,其實思科技術大部分都是買來的。硅谷有大批創業公司在風投支持下搞各種各樣的設計,搞出來了沒法產品化就打包賣給大企業。思科研發最NB的不是自己搞出什么火星科技,而是從這么一大堆公司里找出個潛力股。這些年思科人經常感嘆“什么時候能再買個6000回來啊?”,然后就大罵研發無能,天天罵人最后逼得研發老大都離職不干了,要知道本來人家可是要接CEO位子的…
華為什么時候能超過思科?
很簡單,帶寬需求放緩的時候華為就能趕上思科了。一旦用戶對帶寬不再有那么高的要求,思科在頂級產品上的優勢就不存在了。那時候華為的成本優勢就會打敗思科,北電、朗訊、愛立信的今天就是思科的明天。當然了,真到那一天互聯網也變夕陽產業了,就和今天的玩具,成衣,鋼鐵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