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互聯網的巨頭,現在回過頭來找實體經濟中的榜樣企業合作,這樣的故事,能給我們什么樣的啟示?
第一,互聯網對實體經濟不只是顛覆,更需要融合。過去幾年,我們聽說了許多互聯網的革命事跡,它入侵了內容產業、刷新了手機行業,還要革掉汽車、電視、零售業的命,連小小的導航儀、路由器、機頂盒都不放過。不可一世的互聯網力量就像《世界是平的》一書所言,如推土機一樣在推平實體世界與數字世界的鴻溝。
但是,回過頭來,互聯網力量更需要找到現實的著力點,才能消除泡沫。馬云這次說:“我認為新經濟不是光指數字經濟,真正的新經濟是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的完美結合。發展實體經濟,而不發展數字經濟是錯的;數字經濟把自己說得很高,把實體經濟說得很爛也是錯的。實體經濟只有成長了,數字經濟才有真正的‘數字’。”
第二,任何企業都要建立濕潤的生態圈才有未來。阿里和海爾的合作,其實是互為生態圈一部分的關系。張瑞敏評價阿里,是互聯網時代的創新榜樣,他認為的關鍵之處是,阿里不是帝國,是生態系統——生態系統是開放的,帝國是封閉。任何企業都會警惕成為另一個企業帝國的一部分,避免被“征服”,干燥的缺乏潤滑的商業關系肯定會產生磨擦、產生靜電,猶如過去國美與家電制造商的博弈狀態。良好的生態圈一定是“濕潤”的,互為平臺和端口,阿里可以和海爾合作,同時也可以和順豐合作;海爾可以和阿里合作,也可以和京東合作。互取其利,以求共贏,真正讓消費者獲利。
第三,互聯網過去是“痛點”思維,現在,應該進入“斷點”思維。“痛點”、“癢點”是互聯網創業者的圣經,找準用戶需求,用不同于傳統產業的新思維精準打擊。而把各種服務的節點連接起來,解決“斷點”問題,同樣蘊藏巨大商業機會。它更需要“并聯發電”,而不是“串聯發電”,更需要互補式的合作、可擴展式的開放。
正如張瑞敏所說,只有時代的企業,沒有成功的企業。我更欣賞那種自以為非的文化,甚是自黑心態,許多企業都掉進了過去成功的陷阱,只有不等市場否定自己、自己就先否定過去的企業,才不會被一波又一波的互聯網的創新大潮拋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