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中旬,唐熙華(Tony Hayward)在華盛頓就英國石油(BP)墨西哥灣漏油事件作證,歷時7個小時,臨近結束時,他的臉上滿是對刁難他的政客們的憤慨,讓人想起查理•里奇(Charlie Rich)唱的“我想回家”。
“主啊,我想回家/我嘗試了,失敗了,我累了,倦了/我做的一切都是錯的/我想回家。”
不幸的是,身為英國石油首席執(zhí)行官的唐熙華回家后,又出來了,還開出了他的游艇,由此引發(fā)了大西洋兩岸對他的新一輪炮轟。“我想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唐熙華不會把公關當作他的第二職業(yè)了,”白宮幕僚長拉姆•伊曼紐爾(Rahm Emanuel)表示。
并非唐熙華做的一切都是錯的,差勁的公關也不是他失敗的唯一原因。當英國石油最早封堵油井的計劃失敗、任石油繼續(xù)噴涌時,他的命運就已注定。正如英國石油的一位顧問所指出的:“這不是一場公關災難;它就是一場災難。”
但是,唐熙華任性不羈的公關作為使英國石油的處境雪上加霜;在開游艇出行之前,他就曾表示,此次漏油對環(huán)境的影響將會“非常、非常輕微”,爾后,在道歉時,他又說:“我希望我的生活恢復原樣。”
此事的諷刺意味在于,至少在開始的時候,英國石油似乎采取了教科書上有關如何應對企業(yè)危機的標準方法——派首席執(zhí)行官到第一線主事,負起清理油污的責任,并補償受害者。
在發(fā)生瓦爾迪茲號石油外泄事故后,唐熙華極力要充當一個模范企業(yè)公民,以顯示英國石油會比艾克森美孚(Exxon Mobil)更負責任,現(xiàn)在這聽起來很可笑。英國《金融時報》前總編安德魯•高爾斯(Andrew Gowers)是他的公關主管,他們發(fā)起了一場有聲有色的公關活動,卻沒什么用處。
唐熙華一下子名聲掃地,讓許多企業(yè)首席執(zhí)行官大為震驚。那么,首席執(zhí)行官應當避免承擔解決危機的責任、轉而派口才便給(且可有可無)的下屬出面嗎?教授企業(yè)危機應對之策的教科書是否必須重寫?
我想不能一概而論。首席執(zhí)行官仍然必須擔任戰(zhàn)場上的將軍,因為沒有替代人選——媒體和政界要求如此,不管他或她怎么做。但是,英國石油的失敗表明,這種事必須慎重籌劃。
第一,要做好準備。這不僅意味著要在企業(yè)遇到困難時經受媒體的磨練,還要事先習慣于處理媒體和政客各種出其不意的行為。唐熙華沒有做好準備,因為自從2007年接替約翰•布朗(John Browne)出任首席執(zhí)行官以來,他一直很低調。
唐熙華把自己塑造為“太陽王”的反面——“太陽王”似乎沉迷于聚光燈,時常登上雜志封面。可正因為行事如此低調,唐熙華沒有經受過媒體磨練,直到危機爆發(fā),暴露出了他的這個弱點。
第二,最高統(tǒng)帥的支持。英國石油出事后,讓人費解的一點是,唐熙華沒有從董事長思文凱(Carl-Henric Svanberg)那里得到多少公開支持(思文凱有自己的公關顧問)。直到被傳喚到華盛頓時,思文凱才終于出現(xiàn)在公眾面前。
英國石油以為,沒有多少美國人會知道非執(zhí)行董事長是干什么的——他是絕境中的顧問。如果一家公司特意設置了一個非執(zhí)行董事長的職位,由其負責與投資者和外界打好關系,那么,他就必須公開出言支持首席執(zhí)行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