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司已經發出明確指令,下屬卻總是拖拖拉拉,不能馬上執行,這可能是許多領導者都曾遇到過的問題。公元1898年,也就是光緒二十四年,光緒皇帝也曾為此大光其火。
當時,維新派提出了一系列變革 方案,其中包括裁并閑職冗員的行政變革 ,光緒也做了明確的批示,但有關大臣就是一直拖著不辦。光緒最終大怒,要求大臣們明確表態,人人過關——這意思很明確:支持變革 者上,反對變革 者下,沒得商量。
先不說眾大臣是如何表態的,且來分析一下大臣們為何膽敢拖延光緒的指令。原因其實很簡單,行政變革 要裁并冗員,直接損害自己和同僚的利益。就算你足夠高風亮節,別人呢?被裁掉的人失去了飯碗,會不會找你拼命?僥幸留下的人要多干工作,會不會恨你?你得罪了同僚,以后還怎么混下去?前面是地雷陣,是萬丈深淵,傻子才會往前奔。但皇帝是九五之尊,一言九鼎,他說出話來又沒有人膽敢反駁,只好能拖就拖了。
細想一下,拖拉這件事固然有執行者個人的問題,但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在領導者身上。
有些領導者優柔寡斷,朝令夕改。如果你接到指令立刻去執行,結局肯定是,你已經做得八九不離十了,他又有了新的想法,需要你做新的方案。這樣你越積極主動,做得越快,麻煩就越多,白白浪費時間、精力不說,還有一堆爛攤子得收拾,特別是一項任務牽涉到許多人時更是如此。如此折騰上幾次,吃上幾次虧,領導再有指令,你肯定是拖一拖再說了。
有領導者對工作量沒有標準,只是一味鞭打快牛,卻沒有給相應的回報。你把手里這件事做完了,他馬上就給你計劃 下一件事,做得越快,任務就越多,最后所有的工作都壓在你一個人身上。而且,做得越多,出錯的機會就越多,你這邊累得半死,其他拖拖拉拉的人卻悠哉游哉,還不斷挑你的毛病。到了這時,你也只能長嘆一聲,改掉高效、快捷的惡習,跟著大家學習拖拉,學習裝著很忙了。
有些領導者自己不想負責任,下屬當然更不愿意背黑鍋。當年李自成對北京發動總攻勢前,曾派人與崇禎議和,說割地賞銀即可退兵。崇禎請內閣首輔魏藻德做決斷,魏藻德卻一言不發。王國華曾撰文分析說,魏心里很清楚,自己不管做出什么樣的決斷,最終都難逃干系:說不可議,李自成攻進來,自己有亡國之責;說可議,雙方談妥,李自成退兵,崇禎會拿他當替罪羊,說他賣國。天下是崇禎的,崇禎讓自己做決斷,明顯是不想負責任,自己也只好三緘其口,一拖了之了。
還有一種可能就是上面所說過的,領導的指令不具可執行性,或是執行后會有很大負面效應,但是領導決心已定,無法改變,也就只好先拖上一拖。說不定拖上一段時間,形勢有所改變,這個指令就過期作廢了;或是領導有了新的想法,或是更周全的決策,那舊的指令就不用執行了;再或者,拖一段時間再向領導進言,他也許就容易聽進去。在這時,也確實沒有比拖更好的辦法了。
回過頭來說光緒的行政變革 。光緒要裁并冗員,大伙兒就先拖著;他要大臣們表態,李鴻章就與其他大學士聯名上了一個折子,一方面承認裁并冗員是應該的,而且是當務之急;另一方面又提出,此事情況復雜,頭緒繁多,不應冒昧從事,應制定出更合理、嚴謹的計劃,對裁并的冗員也要有妥善計劃 。此折獲得光緒首肯,下詔準行。
其實李鴻章此折貌似中肯,本質上還是在耍滑頭,在找理由拖延。而他的“拖延神功”顯然很有效果,戊戌變法有如曇花一現,百日之后即告失敗,所有新政都被廢除。大伙兒再也不用為行政變革 而頭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