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國后工業化時代特征的基本判斷
審視我國30年(1978~2008)的變革 開放,從變革 方向及目標看,是著眼于經濟體制及其他體制的變革 ,從變革 的實際推進看,更多的是著眼于“補工業化的課”,從而實現了中國工業化進程的加速。在后工業化時代,工業發展及經濟運行會呈現出許多與“補工業化的課”完全不同的新特征。
1. “中國工業產品制造”的國際競爭優勢趨弱乃至喪失。二元經濟社會結構、農村過剩勞動力向城市轉移的低工資及我國加入WTO,為“中國工業產品制造”創造了近10年的國際競爭優勢。但隨著中國城鄉一體化變革 進程的加速、勞動力工資增長要求的趨強及碳減排的全球共同行動,“中國工業產品制造”的國際競爭優勢將會越來越弱。筆者認為,我國出口下降應是全球金融危機影響與“中國工業產品制造”的國際競爭優勢弱化相互疊加的結果。基本可以判斷,未來10年,中國的工業產品出口再恢復到1998~2008年的增長態勢幾乎不太可能,“兩頭在外而過程在內的中國工業產品制造”的黃金時期已經過去。
2.勞動用工的低工資時代宣告結束。“中國工業產品制造”最大的優勢是勞動用工的低工資與員工的超負荷勞動。無論是國內消費拉動的政策導向,還是讓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與更有尊嚴的社會發展目標,都要求大幅度提高員工工資。筆者認為,應盡快出臺《勞動基準法》、《工資標準條例》等法律法規強制大幅度提高就業者工資。基本可以判斷,未來10年,中國將進入工資增幅較快的階段,中國的高工資時代已經到來。
3.產業平均利潤率時代正式來臨。在中國GDP已達33.5萬億元人民幣的條件下,不同產業及不同行業之間的投資回報率會日漸趨于平均,產業平均利潤率規律的作用將會越來越大。隨著產業平均利潤率作用的充分發揮,資本在不同產業及不同行業之間的流動會越來越快,不同產業及不同行業之間的相互依賴性及相互支持性會越來越大。產業平均利潤率規律要求產業之間、同一大產業的各細分子產業之間能夠相互支持,與此相適應,企業之間將不再是純粹的充分競爭關系,會更強調企業之間的相互依存性,全社會的產業平均投資回報率會略有提高。
二、中國后工業化時代推動企業轉型的政策目標
1.發展以提高經濟增長質量為內涵的“低碳經濟”。“低碳經濟”是一種注重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追求更高經濟增長質量的經濟增長模式,其核心是能源技術(尤其是新能源技術)和減排技術創新、產業結構和制度創新以及人類生存發展觀念的根本性轉變。“低碳經濟”的本質是敦促現代人改變容易造成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的生產模式和消費模式,通過低碳經濟模式與低碳生活方式,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推動人類文明逐步邁向生態文明。而中國目前的經濟模式和消費方式是一種“高碳經濟”,能源消耗居世界第二并已成為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溫室氣體排放國。有統計數據顯示,自2000年以來,受市場需求拉動,中國高耗能行業主要產品產量年均增長在10%以上,能源消費量占全社會能耗總量的比重在55%以上,單位GDP能耗成倍高于日本、歐美等發達國家。這種經濟增長方式不可持續,中國必須大力發展“低碳經濟”。
2.推廣減少排放與降低能耗的“零能源建筑”。所謂“零能源建筑”,是指不消耗化石能源的建筑,完全依靠太陽能或者其他可再生能源。其設計理念在于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能源、減少環境破壞與污染、實現零化石能源的使用,能源需求與廢物處理基本實現循環利用。目前,瑞士、加拿大、德國、日本等許多國家都在全面發展“零能源建筑”。根據歐美的相關標準及我國建筑能耗專家的測算數據,中國現有建筑99%都是高能耗建筑,其產生的高污染降低了居住的舒適度,制約了可持續發展。為此,中國必須全力推行“零能源建筑”。但“零能源建筑”的推廣,要求有較高的建筑設計標準,還要有相配套的房地產業及關聯產業的政策,這些我國目前在短時間內還不能做到,因此可以先發展“低能源建筑”。
3.強化國內需求穩步持續增長的“消費主導”。在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中,出口的貢獻及作用最大,“兩頭在外而過程在內的中國工業產品制造及出口” 貢獻了大量的GDP,近5年來中國經濟的出口依存度一直居高不下。投資也是中國經濟增長不可忽視的一極,以政府為主導的基礎設施建設等重大項目投資帶動了國內相當多行業的發展和繁榮。根據近5年的數據,僅固定資產投資一項占GDP的比重就接近50%.出口和投資的高比重掩蓋了消費的持續低迷。長期以來,國內消費占GDP的比重一直徘徊在40%~50%之間,1998~2000年略有上升,最高達62.3%,但此后一直下降,到2008年該比重僅為 48.59%.可以說,內需不足、消費乏力是中國經濟發展結構失調的突出表現之一,也是制約經濟健康發展的重要原因。因此,產業升級與企業轉型必須著眼于經濟增長結構優化,強化國內需求穩步持續增長的“消費主導”。
三、中國后工業化時代實施企業轉型的路徑選擇
1.打通工業產業對其他產業發展的技術人才裝備支持通道。就目前我國三個產業發展的現狀看,作為第二產業的工業,不僅產業比重大,而且其技術水平、人才水平和裝備水平均較高,具有管理水平高、管理人才多的突出優勢。就工業產業的升級而言,除了要實現“中國工業產品制造”向“中國工業設備制造”、 “中國工業產品創造”轉變外,工業產業中的一部分資本及企業要適時向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轉移,工業產業升級必須與其對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發展的支持聯動起來;工業產業要能夠為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提供技術支持、人才支持和裝備支持,同時,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的企業也要充分學習和借鑒工業企業的先進管理經驗。工業產業升級要高度關注第一產業中現代農業的發展、第三產業中現代服務業的發展,著眼于在為現代農業、現代服務業提供技術與裝備支持的過程中提升工業產業的競爭力。
可以說,中國后工業化時代的工業產業升級,必須與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發展同步,通過相互依賴與相互支持,形成各產業之間升級與發展的互動關系。這種互動關系的形成,有賴于政策的支持。具體而言,就是要支持工業為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提供更先進、更符合低碳經濟要求的技術與裝備。除此以外,工業產業所享有的一些優惠政策,也要普及并覆蓋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如增值稅轉型政策。就中國目前增長空間最大的第三產業而言,其快速發展離不開現代化的技術與裝備,在某種意義上,第三產業中的現代服務業對工業產業的依賴性更強。從金融、電信傳媒、網絡、電影電視、報紙雜志出版、印刷到醫療、教育、體育、心理健康等,都離不開現代化的技術與裝備,也離不開使用現代化技術與裝備的知識勞動力。如果增值稅轉型政策能普及并覆蓋第三產業,將會大大加快現代服務業的發展。
2.支持資本及工業企業向現代服務業領域轉移。“消費主導”的經濟增長模式依賴兩個條件,其一是“民富”,即民眾有能力消費;其二是服務業發展水平達到較高的程度,能夠推動消費升級。目前,我國這兩個條件都不成熟。就這兩個條件的完善而言,第二個條件的作用更大,服務業的快速發展不僅能提高其自身的發展水平,還能增加就業及就業者收入,促進“民富”。服務業的發展除依賴政策導向外,還依賴于產業結構的調整,即工業產業中的一部分資本及企業向服務業轉移。從目前產業結構調整的自身規律而言,工業產業中的資本及企業向服務業轉移的沖動很強,如果能夠順利實現轉移,將會大大拉動服務業的發展。
需要強調的是,與服務業相比,工業產業的資本與企業都有規模大、管理水平高、人員素質高的特點,這決定了這些資本及企業不可能全部轉移到服務業中。目前,金融、電信傳媒、網絡、電影電視、報紙雜志出版、醫療、教育、體育、心理健康等現代服務行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國有經濟壟斷及行政準入門檻,只有允許打破壟斷和降低門檻,才能實現工業產業中的部分資本與企業向現代服務業的順利轉移。
3.依托資本與勞動資源的雙優勢實施資本與勞動力向國外的同步輸出。正是由于資本的相對過剩,中國同時具備了資本與勞動資源優勢。在某種意義上來說,當前必須改變當年跨國資本向中國輸出的做法,否則,中國資本輸出就難以形成自身獨有的競爭優勢。就跨國資本輸出而言,主要是單純資本輸出而依賴東道國勞動力的模式,因為大多數跨國資本所屬國家或地區不具有勞動資源優勢。中國的資本輸出則應該與勞動力輸出同步,因為我國的資本與勞動資源雙優勢是其他經濟大國所不具備的。
資本與勞動力同步向國外輸出,是指中國的資本家與企業家帶著中國員工到國外設立工廠或公司,融入東道國的經濟建設與發展中。在某種意義上,中國的資本家與企業家更熟悉和更適應管理中國員工,語言、文化、行為、習俗等不需要磨合,可大大節省管理成本。除此以外,中國資本與勞動力同步輸出,可在東道國長期“扎營”,可以向東道國傳播與輸出中國文化。如果中國未來10~30年能夠較大規模地實現資本與勞動力的同步輸出,將大大緩解中國的資源壓力與就業壓力。當然,要順利實現資本與勞動力同步輸出,政策必須跟進,必須有外匯政策和稅收政策等的支持。除此以外,外交政策也應為資本和勞動力輸出提供支持與保障。
四、企業轉型過程中及轉型后的財務戰略
1.要確立逐漸加大勞動報酬比率與提高設備折舊率的財務戰略。中國后工業化時代的企業轉型,不僅受到新時代經濟運行規律的影響,而且受到新時代經濟發展政策的影響。企業財務戰略必須順應經濟運行規律與經濟發展政策的要求。具體而言,就是要在全面預算管理及財務管理中,逐年加大勞動報酬比率與提高設備折舊率。在中國后工業化時代,增加勞動報酬在企業新增價值中的占比,不再單純是勞動成本上升的問題,更多的是人力資源開發與人力資本開發的內在要求,只有不斷提高員工的收入水平,才能支持并推動員工不斷提高素質與能力,為企業管理水平與勞動效率提高創造條件,才能依靠員工素質及知識附加值參與國際國內市場競爭。同時,還應主動并有意識地提高企業設備折舊率。加快設備折舊及更新速度,雖然會降低企業近期的利潤率,但是卻會不斷提高企業技術裝備水平,保證企業中長期的盈利能力。
2.要確立勞動效率和單位工資利潤率雙提高的財務戰略。在后工業化時代,大幅提高產業工人工資及全社會勞動報酬水平會受到政策的保護與支持。應對工資成本上升將成為企業轉型過程中及轉型后財務管理的重要內容之一。為此,企業應確立“工資增長2倍而同時勞動效率提高3倍”的戰略,通過勞動效率的不斷提高來增加單位工資利潤率。在企業財務管理中,要引入人均銷售額、人均利潤額及每萬元工資所產生的銷售額、每萬元工資所產生的利潤額等相關評價指標。這些屬于勞動力價格指數的相關評價指標,要求企業財務戰略在不斷推動員工工資提高的同時,必須更大幅度地提高企業勞動效率及單位工資利潤率。
3.要確立財務杠桿有效使用及順應貨幣政策周期的財務戰略。在后工業化時代,企業競爭力不再簡單地體現在其占有資產規模及凈資產收益率上。按 EVA(經濟增加值)考核指標的要求,企業占有的資產在一個財務年度或財務季度經營后所實現的凈增加值,只有高于同期一年期存款利率的貼現加通貨膨脹率的貼現,才表明企業經營水平達到了市場競爭所要求的標準。因此,在企業轉型過程中及轉型后,企業財務管理要把資產負債率控制在有效值范圍內,提高財務杠桿的有效使用率。與此相適應,企業財務戰略要高度關注資本結構、負債結構的及時調整,重視資本市場的功能及作用,具備條件的企業要盡快在證券市場上市,依托證券市場保證企業資本結構、負債結構的合理。此外,貨幣政策及其手段對企業經營管理的影響也越來越大,企業財務戰略要盡可能與貨幣政策周期保持一致,在高銀行利率或高利息階段,降低財務杠桿的作用,在低銀行利率或低利息階段,放大財務杠桿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