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跳樓事件與本田等企業出現的勞資關系緊張,本質上不是一個勞動力價格問題。否則他們為什么不跳槽,而是跳樓、罷工?為什么以前沒有這么多人跳樓、罷工,難道以前富士康、本田的工作就不乏味、不單調?真正給企業家敲響的警鐘,是要去理解人是什么、一個生命體是怎么成長的,去體會人性需求的復雜性。
富士康跳樓的12個年輕人,都在二十歲上下,這是有標志性意義的。他們是在1992年小平南巡講話后成長起來的一批人,南巡講話推動了真正的開放,代工貿易高速發展起來。80年代的農村,即使孩子考上大學,當上政府干部,暑期回家也還是要幫家里干農活,收割、插秧的手藝不能丟;92年以后預期變了,家長希望孩子好好讀書以便跳出農門,即使考不上大學,在城市打工兩個月比種田一年掙得還多,所以這一批成長起來的農村孩子,幾乎少有真正的農村勞作經驗。
也正是在90年代中期,游戲廳開始在村鎮普及。從小學到初中,最吸引孩子們的活動就是電子游戲。有很多學者研究電子游戲對于兒童性格的影響,有一點可以形成共識的是,電腦和網絡游戲是高刺激性且興奮點快速轉移的,有一種鼓勵人雄心勃勃和競爭性的機制,比如對積分和不斷“通關”、“升級”的追求,預期高并有“秘笈”可以實現。
一個人從小的生長環境對其一生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干農活長大的孩子與玩游戲長大的孩子,對于勞動的承受力是完全不同的。水稻算得上糧食作物里最讓人操心的了,水層的深淺對水稻生長會產生很大影響,于是要求田面平整,水面深淺一致,這就需要對稻田長期精細維護,控制每日 的水位,尤其是雙季稻的“雙搶”——搶收早稻、搶栽晚稻,恰好是在南方天氣最熱的時候,基本上從天蒙蒙亮到天黑,需要不歇氣地勞作,對人的抗壓能力要求極高。富士康員工跳樓之時,剛好趕上世界經濟復蘇,訂單密集增加,加班加點地高強度工作,漫長的流水線沒有新鮮感,都讓這一代員工看不到升級通關的希望。對他們的父輩來說習以為常、宿命般的勞作,對他們來說如同煉獄。于是有些人最終在絕望之下選擇了跳樓。也許,在飛身一躍的時候,他們想起的是游戲里經常出現的“Game over”!
這里不是籠統地講誰能吃苦,誰不能吃苦。19世紀中葉的美國西進運動,為什么不雇傭印第安人,而雇傭華工修鐵路?印第安人在馬背上長大,天性無拘無束,放牧、狩獵也很能吃苦耐勞,但讓他們做重復性勞動就很難受得了。16世紀西班牙殖民者南美開礦中,印第安裔工人自殺率非常高,而華裔工人自殺就鮮有記載。
在我看來,玩電子游戲長大的一代和從小在水稻田里干活的一代,根本就是不同的生命經驗體。中國有水稻勞作經驗的這一批民工,現在最年輕的也40歲上下了,他們很快就將跟不上流水線的工作節奏,逐漸退出流水線工業的勞動力市場。而打電子游戲成長起來的一代,注定難以長期忍受乏味、枯燥的流水線工作。打電子游戲形成的性格和流水線作業的要求注定是格格不入的。這種巨大的反差所產生的心理壓力甚至痛苦,遠遠不是富士康和本田靠漲工資就能解決的。 把罷工看成企業常態
從“稻作性格”到“電玩性格”,富士康與本田同樣面對“管理主體變了”的挑戰,但二者性質不同。本田員工定向從職高、寄校招募,員工間相互信任,有很強的組織能力,能夠集體行動。在中國工會組織尚不健全的情況下,罷工企業內部通常存在老鄉、同學這種傳統組織資源。為什么富士康員工選擇跳樓,而不是罷工維權?企業是有責任的。富士康有極權主義的影子,孤獨和缺少正常社會聯系的員工組成原子化的社會,個人暴露在強大的資本機器面前,沒有任何團體來幫助他,孤立無援的處境就可能把人推向絕望。
本田雖然發生了罷工,但這是一家值得尊敬的企業,應作為正面案例理解。當企業與員工通過談判,形成妥協和共識,建立一種合作共贏的溝通機制以后,員工才會有真正的歸屬感,企業才能獲得長久的競爭力。市場營銷學有一條理論:越愛發牢騷的顧客越是忠實的顧客!恰恰那些經不起罷工考驗的企業扛不住未來的競爭。
當下,最大的危險不是罷工本身,而是企業家、政府、員工因驚慌失措做出非理性行動,相互刺激,引發非理性的連鎖反應。其實,企業越把罷工當成常態,罷工就越向常態發展。企業家扮演的角色越開明,越主動,問題就越會向良性發展。八十年代變革 開放之初,廠長剛遇到有顧客對產品進行指責,也一度驚慌失措,而今天企業早已能妥善處理這個問題。
因此,企業內部需要建立一套系統化溝通機制,包括工資談判、特殊情況下的應急反映,核心是構建信任。信任不是相互沒有意見,而是感受到彼此的誠意,一個信任富足的組織會有很多博弈,但能通向理性的結果,而一個信任匱乏的組織表面上看不到博弈,但要出就出大問題。
對富士康而言,首先可以在生產環節引入人性化組織管理。電子元器件加工固然是很枯燥的,但可以思考如何通過人機工程使工作環境人性化。西方在管理實踐中發明了下午茶,中國也該有自己的創新,比如流水線能否設計成圓形,讓員工間能互相看見,形成一個激勵的場?其次,提供給員工一條可預期的晉升通道。東莞一些企業把工人技術級別定成十級,好比電玩里的游戲升級,對新一代勞動力就很有吸引力。
有種行業比富士康更枯燥,心里壓力更大,就是洗腳業。而就在洗腳業中,出現了一家企業文化很有凝聚力的富橋洗腳,全國連鎖店上百家,擁有幾萬名技工。富橋洗腳的秘訣在于,老板自己正是洗腳出身,這種影響力是很大的,員工心里就會想,努力工作,我也可以成為領班、店長,我的工作也可以成為一個受人尊敬的職業。反觀郭臺銘,媒體上連篇累牘地報道與女明星共舞,乘私人飛機度假,尤其在富士康這樣的勞動密集型企業里,如果領導者不能身先士卒,提供給員工可信度和說服力,員工就會覺得心寒,企業怎能不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