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mand Media(DM),美國一個互聯網內容制造商,在本月初提交了IPO申請。這個被稱為“按需媒體”的在線服務商,根據它的招股書所說,2010年上半年實現1.15億美元的收入,今年4月的一次估值為9.3億美元,相比另外一家申請IPO半年營收達4.06億的skype,個頭一般,但考慮到它與眾不同的特色,還是值得關注一下的。
DM這個模式,國內網絡上討論得不多,簡單說來,它就是一手作者、一手讀者、一手廣告商的運營模式。這個由前myspace主席創辦的網站 更確切地說,一個網站集群,擁有65個社會化媒體網站,超過萬余名的網絡作者(或視頻制作者),每個月有近9000萬的獨立訪客。DM發布各種寫作話題,由寫作者領取并撰寫,然后DM支付稿酬,再從訪問者所帶來的廣告點擊中獲取收益 儼然又是一個多頭在外的輕公司的代表:這個員工總數為550人的公司,人均創造收入21萬美元(還是半年)。
其實,它的核心是“發布各種寫作話題”,這個環節不是拍腦袋的。DM每日 都要根據它自行發明的一套算法,來評估兩樣東西:其一,什么是當前網絡話題熱點;其二,什么樣的關鍵字更容易帶來高廣告收入。這兩樣東西,說白了,就是這個“按需媒體”的兩個需。
第一點很容易理解,DM要求它的內容是追隨潮流的。在DM的內容制作模式里,長篇大論深奧晦澀,是沒有什么商業利益的。DM很注重標題,而且要求每個寫作者的內容還必須有若干小標題和介紹 ,道理無它:充分迎合互聯網快速閱讀的需要,故而它盛產諸如制作 酒四項秘訣之類的標題黨。
第二點則和搜索引擎的廣告機制有關。在以google為代表的搜索引擎里,不同的關鍵詞引發的廣告點擊收入完全不同。通常來說,越是普通的關鍵詞,廣告點擊單價越低,而越古怪的關鍵詞,單價就越高。比如說“mesothelioma treatment options”,這個關鍵詞曾經有單次點擊69.1美元的高價,因為這個意思是間皮瘤治療方法的關鍵詞,一般人不會去搜它,而搜它的人通常都在尋求醫療方案,故而廣告主(一般是醫療機構)就愿意用高價來獲得這種極其精準的潛在消費者。
從上面兩點可以看出,這個按需媒體的所謂按需,就是兩點:迎合熱點且適合快速閱讀的內容獲取流量,充分運用搜索引擎廣告機制獲取廣告收入。正如招股書中關于這個公司的使命所述:fulfill the world`s demand for commercially valuable content.(用有商業價值的內容來滿足這個世界的需要)
這是一個相當典型的“web2.0為體,1.0為用”的在線公司,所謂2.0為體,就是指UGC(用戶產生內容)是它的核心關鍵。借助一些技術算法,它拋出各種能吸引眼球、能吸引廣告點擊的話題,讓成千上萬的“編外員工”進行內容生產。而1.0為用,則是每篇文章都經過符合所謂SEO(搜索引擎優化)標準的編排 不過,這些編排的編輯工作,一部分是寫手根據固定寫作模板完成,一部分則同樣由編外員工完成:領取編輯收入的在線編輯。
這種模式被稱為眾包,國內與此有點相似的是一個編外譯者進行翻譯內容貢獻的“譯言”。但它們的本質完全不同。譯言還是相當注重內容的創新性和見解的獨到性,但對于DM而言,它絲毫不關心這個,它唯一關心的是:怎么樣能讓一篇文章產生最大的廣告收入。
這種眾包的模式,在商業上能否持續下去,還很難說,雖然它已走到上市的前一夜。第一個風險來自于它自己都承認的對google依賴過重,它有26%的收入來自google的廣告拆賬(這個公司還是個擁有百萬當量級域名的米蟲,可以用來域名買賣,以及通過錯誤拼寫域名來賺取廣告費用),一旦google調整算法或者索性自己進入內容領域,對它都麻煩不小。第二個風險在于它對寫作者的過分壓榨。曾經有位《時代》記者為了報道它而去體驗生活。這個人猛寫了一個晚上賺取50美元,而美國的最低時薪是7.5美元,看來在DM上賺錢,也就是點煙錢。DM所謂平均支付費用為15美元,只能理解為一個均數,而不是眾數。
不過,如果DM一旦上市成功,它可以在“眾包”的路上走得更遠。比如說,大型項目的外包運作,畢竟,互聯網上藏龍臥虎,很有可能做出各方都很滿意收入的項目來。事實上,這家專營廣告文章的公司,起點看上去有那么點不入流,但未來,可能不乏一絲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