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98年8月開始,麥肯錫的咨詢團隊進入實達,在8周的時間內,了解了實達的運行情況、需要解決的問題,并與實達有關人員共同制定出實達營銷體系的解決方案。
該方案得到了包括葉龍在內的實達高層的接受,并在集團內部全面推廣。1998年10月,實達通過“千人大換崗”和大規模人員輪訓來實施改組。
但是,到1999年5月,方案在實達就推行不動。實達恢復了子公司制,將業務一分為二,賈紅兵主理PC,黃亦豪負責外設和網絡。
——根據新浪財經報道整理
不曾想到,這個被實達寄予厚望的方案,最終不但沒有帶來實達的跨越,反而因為方案的實施,在集團內部造成一系列的矛盾,使得實達集團失去了很多機會和優勢。特別是實達電腦,當年作為引人矚目的后起之秀,聲勢逼人,不過,迅速從1997年家用電腦市場僅次于聯想的第二品牌的位置下墜,2002年全國排名第6位,2003年全國排名第9名,有數據指出,這個第九,銷量不過20多萬臺。2005年年底,關于實達電腦消失的傳言四起,而一個實達代理商——黃山連邦公司——提出的“要求終止實達電腦授權維修代理協議”的要求,更加證明了實達電腦的慘淡境遇。2006年,在福建實達電腦股份有限公司第一季度的報表中,我們看到的是公司PC業務停業整頓,作為上市公司的實達電腦(600734),也早已經成為ST實達了。
不但實達受到了這個項目的拖累,這個項目也成為麥肯錫心中的痛。不過,這個項目的失利,幫助中國人消除了麥肯錫在戰略咨詢方面的迷信,也算是一個額外的功效吧。
雖然中國人對于麥肯錫在戰略咨詢方面的迷信已經打破,但是,中國人對于戰略的迷信,卻依然是根深蒂固的。
對于戰略,中國人并不陌生,且不說我們古代的先賢已經對這個問題有過比較深刻的闡釋,毛澤東的名言——“從戰略上藐視敵人,在戰術上重視敵人”,就成為很多人參與競爭的口頭禪。他們一方面要表明,自己在總體上和全局上是有信心的,是不怕的,但是,在具體的戰斗中,是會做好各種準備的,是能夠贏得勝利的。
這里的戰略,雖然與我們現在用的戰略不同,尤其是用在組織上的戰略不同,但是,還是具有了一些共同的內涵。而戰略真正得到組織管理者的重視,在組織管理和發展中得到廣泛運用,是與邁克波特的貢獻分不開的。邁克波特將軍事方面的思想引進組織管理之中,通過《競爭戰略》和《競爭優勢》兩本書,確定了自己戰略大師的地位,提出了“競爭五力說”和三種基本戰略。
當波特的思想被引入進中國之后,立刻形成了一股討論戰略的旋風。旋風所至,導致了兩種風潮的出現:戰略概念泛濫潮和戰略規劃制定潮。
戰略概念泛濫潮的表現,就是什么都有戰略,什么都是戰略,就像是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系統工程”概念,什么事情都是一個系統工程。到了戰略這里,什么都成了戰略:發展戰略、競爭戰略、營銷戰略、產業戰略、產品戰略、服務戰略、、焦點戰略、差異化戰略、相關性戰略、非相關性戰略、多元化戰略、專業化戰略、國際化戰略、利基戰略、區域戰略、跟隨戰略、模仿戰略、聯合戰略、成本戰略、紅海戰略、藍海戰略,等等。好像不冠上“戰略”兩字,不能表明事情的重要,也不能表明對它的重視。而如果深入地加以探討,很多所謂的戰略,其實不過是做法,不過是操作,這樣看起來,“戰略”的概念確實是被中國本土化了,被改造了。
戰略規劃制定潮,則表現為很多組織,不論是贏利性組織還是非贏利性組織,不論是大企業還是小企業,都開始制定自己的戰略規劃,3年已經太短,5年不過馬馬虎虎,10年20年的戰略規劃,才能顯示出組織的信心。
有條件的,花個百把十來萬的請咨詢公司幫助厘清和確定戰略,沒有條件的,自己參照有關的理論,對照自己的現實進行規劃;有條件的,戰略規劃被裝訂成冊,配上精美的圖表,加上優美的解釋,就是一本戰略規劃書,沒有條件的,也要仔細整理,打印出來,張貼上墻。總之,無論如何,都要從形式上做到盡可能好的效果。
形式上是好了,可是,并沒有對實踐起到多大的作用。除了制定戰略的時候,戰略在日常的生活中找不到自己的影子;除了組織管理者,有時候甚至組織管理者也忘記了組織的3年、5年的戰略是什么,更不要說10年、20年戰略了。
戰略手冊一經裝訂,戰略制定就已經完成,而且,好像戰略就已經實現一般,精美的手冊被束之高閣,作為組織的資料被妥善保管,除此之外,好像沒有產生更大的效益。
戰略,切實地成了草稿圖。
本來,戰略是關于組織的大的思考,是組織對未來的思考,不用時時掛在嘴邊,只需要在日常行為中得到體現就行了。但問題是,雖然戰略沒有掛在組織成員的嘴邊,卻也沒有體現在組織成員的行動中,甚至很多行為,還是與戰略規劃的要求相反的。
例如,我們曾經聽到過某個企業信誓旦旦地說要堅持主業,走專業化道路,但是,我們卻很快、很輕易地就從媒體上了解到,該企業在大肆擴張,兼并了其他的企業,進入了其他的產業。一般來說,這種改變,都是因為經受不住誘惑,看到滿地黃金,于是就忍不住要彎腰拾取。
可是,這一彎腰,可能沒有拾取到近在眼前的黃金,怕的是,再也難以直起腰來。
組織之所以有戰略,是因為有資源的限制,如果資源是無限的,想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想投入多少就投入多少,想有什么人才就有什么人才,那組織根本不需要有戰略,所有的方向都做就行了。但是,無論是什么組織,資源都是有限的,其中,特別是具有管理能力的資源是非常有限的。一家經營良好、現金充裕的企業為什么不能無限地擴張,它的最優投入產出不是從經濟上可以確定嗎,它只需要按照前一家企業的規模一路復制下去不就行了嗎?之所以不行,其中最關鍵的,就是它的管理能力是無法無限擴張的。
既然資源是有限的,那么,資源就應該用在刀刃上,而不能夠看到哪里有機會就奔向哪里。這里的刀刃,就是有助于實現組織戰略的行為和活動。
凡是與實現組織戰略沒有幫助的行為和活動,都不應該投入組織的資源。那些沒有將資源用在刀刃上的組織,是因為沒有堅持組織的戰略,而為什么沒有堅持組織的戰略,是因為受到的誘惑太多,或者是對組織既定的戰略缺乏信心。更深層次,是因為對組織的戰略沒有信仰!
這樣一來,戰略不但成了草稿圖,更是與廢紙無異了。
當然,也有將戰略規劃貫徹到底的典型案例。觀察中國共產黨在不同時期的綱領,可以發現,共產黨的綱領和對綱領的堅持,也就是共產黨的戰略規劃和對戰略規劃的支持,是值得所有組織學習的。
在共產黨一大的時候,就已經提出過自己的綱領,這個綱領比較簡單,只籠統地提出要“承認無產階級專政”、“消滅資產階級私有”,但是,到了二大的時候,共產黨迅速將自己的綱領區分為最低綱領和最高綱領。
最低綱領:消除內亂,打倒軍閥,建設國內和平;推翻國際帝國主義的壓迫,達到中華民族完全獨立;統一中國本部(東三省在內)為真正民主共和國。
最高綱領:漸次達到一個共產主義的社會。
最低綱領是為最高綱領服務的,為了實現最高綱領,必須先實現最低綱領。最低綱領不但規定了階段性目標,也明確了達成目標的措施。
圍繞著實現最低綱領,共產黨采取了一系列的行動:參與國民黨政府、舉行城市罷工、推動城市暴動、發動農民運動、建立革命根據地、組建工農紅軍、組織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等等。第一綱領的大部分目標在1945年得到了實現。
面對著新的形式,毛澤東通過《論聯合政府》、《論人民民主專政》、《目前的形式和我們的任務》等文章,明確了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綱領。
最高綱領:在中國實現共產主義制度。
最低綱領:在現階段為實現中國的新民主主義制度而奮斗。包括政治綱領、經濟綱領和文化綱領。
新民主主義的政治綱領: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建立無產階級領導的、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各階級的聯合專政;
新民主主義的經濟綱領:沒收封建階級的土地歸農民所有,沒收官僚資本歸新民主主義國家所有,保護民族工商業。
新民主主義的文化綱領:發展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以無產階級共產主義思想為指導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
為了實現新民主主義的最低綱領,共產黨進行了延安整風、打土豪分天地、國內解放戰爭等,于1949年成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完成,并于1956年完成了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轉變。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中國開始了變革 開放。在1992年之后,變革 開放迅猛發展。在共產黨十五大上,中國共產黨又確立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綱領。這個綱領一直指導著至今為止的共產黨的實踐。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經濟綱領: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市場經濟,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通過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的基本經濟制度和經濟體制,保證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人民共享經濟繁榮成果。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政治綱領: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在人民當家做主的基礎上,依法治國,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文化綱領: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為目標,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
不但提出了綱領,而且還分別針對經濟、政治和文化提出了基本的政策和具體的方法,經濟的基本政策是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使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多種分配方式,允許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帶動和幫助后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堅持和完善對外開放,積極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政治的基本政策是堅持和完善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和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政治協商制度以及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文化的基本政策是堅持用鄧小平理論武裝全黨,教育人民;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教育科學文化水平;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重在建設、繁榮學術和文藝。
回顧中國共產黨關于綱領的歷史,我們可以很明確的發現,它的最高綱領始終沒有變化,那就是在中國實現共產主義制度,而隨著階段性任務的完成,又形成了不同階段的綱領,這個綱領一方面是為了最高綱領服務的,統一于最高綱領,一方面又體現了當時環境對共產黨的要求。
共產黨堅持自己的戰略規劃,并有效的實現階段目標,無論遇到什么樣的困難,都堅定地堅持自己的戰略。比如說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國內爆發過三次大的爭論,分別是姓“社”姓“資”的爭論、姓“公”姓“私”的爭論和2005年關于變革 開放的爭論,但是,這些爭論都沒有影響共產黨對綱領的堅持,其背后的原因,來自于共產黨對自己信仰的堅持,源于共產黨有堅定的信仰!而這,恰恰是其他組織所不具備的,也是其他組織的戰略成為草稿圖甚至是廢紙的背后深刻原因。
戰略成了草稿圖,很明顯,是執行能力不夠造成的,是執行不到位造成的,可是,為什么執行總不能到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