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大的工業自動化公司羅克韋爾(NYSE:ROK)對這一點深有體會。作為自動化設備提供商,羅克韋爾提供的設備能夠“在上午生產大型轎車,下午就可以在同一條生產線上生產小型轎車”。它們提供給食品企業的設備,也可以“在一天內進行不同尺寸的包裝”。但對以規模化、流水線生產的工廠來說,是個不小的挑戰。
羅克韋爾全球CEO基斯·諾斯布什(Keith Nosbusch)發現,“現下制造業的一個關鍵趨勢就是向與IT結合的制造形式的轉化,以此來優化工廠和供應鏈網絡。”如今,工廠正成為整個價值鏈和外部組織互動的焦點,它被“苛刻”地要求進行有效的生產管理,以定制化的產品滿足客戶的需求,并保持最小的庫存。
換言之,制造企業單向地獲取原材料,將它們制成成品后置于分銷網絡的模式已逐漸成為歷史。新的壓力不斷驅使制造商對工廠生命周期的各個階段進行優化。
在新模式中,制造商將越來越頻繁地與客戶及分銷商在一起,在設計、營銷及客戶滿意度方面共同協作,更加積極地參與到產品開發及交付的流程中。這導致一端投入、另一端產出的傳統價值鏈,轉變為互相協同、層層交互的價值循環——其中,供應鏈正成為一條日益被重視的紐帶,其核心就是“發展和客戶更密切的關系”。
制造商理解并提供客戶所需,不僅提高了兩者合作的生命周期,也推動了產品開發和創新流程。愿景雖然美好,但要將這一戰略貫徹執行,關鍵就在于供應鏈中各方的信息能夠保持暢通。也就是說,身在其中的所有公司都能及時分享各種信息預測、銷售數據和工作計劃。
“對工廠來說,制造車間該對客戶的最終需求做出及時有效的反應,消費者想要購買的商品和工廠里制造的產品要時時合拍。與此同時,為了使整個供應鏈達到一致,上游的原材料供應商也要在最短的時間內做出反應。這樣一來,你的供應鏈網絡才能達到最優。”諾斯布什指出。
這聽起來有點像天方夜譚,但眼下,信息化工廠已經成為現實。以汽車生產為例,“如果市場調查發現更多的顧客喜歡買紅色的汽車,那么工廠會馬上調查當前的原料儲備,并計算出需要補進的原料;自動化設備的軟件則會立即將這個結論反饋給供應商,通知供應商提供更多的紅色油料,這種生產計劃的改變往往在當天就能完成。”羅克韋爾自動化中國區董事長歐瑞韜(Thomas A. O’Reilly)稱。
不僅如此,一旦市場對大型轎車的偏愛取代了緊湊車型,那么工廠就得迅速地改變汽車生產線的設置,通過最后一道裝配線,對各種車型進行靈活調整。如今的技術,已經允許一條生產線既可以生產大型車,也可以生產小型車,這樣既減少了投資,也可以應對市場的隨時變動。
除了汽車生產外,諸如雀巢、卡夫等食品生產企業也紛紛嘗試從實時可視的需求信息中獲益。它們利用數控混合等技術,在早上進行全尺寸包裝食品的封裝,下午則在同一條生產線上生產更小尺寸的包裝食品。這些改動完全由實時的消費者數據決定。
不難發現,當企業的生產預測不再依照每月或每季,而是按天來預測時,工廠的靈敏性與應變力正變得日益重要。如今,實時的市場信息與制造過程的融合使這一切成為可能,也促使工廠從改善生產規劃與優化庫存管理中尋找更多機會。畢竟,在全球經濟尚未明朗的時刻,不少公司正在探索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并繼續創新的途徑。通過生產過程的“智能化”,一流的制造商便善于預測市場中的風險,并在經濟轉好時抓住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