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信息泛濫的年代。人們在享受巨大資訊的時候,常常也會迷失自己要找的真正目標。如同剛剛走進玩具大世界的孩子,看著每個玩具都很喜歡,可是抱回家的那個玩具居然不是當初想要買的那個玩具。在企業界也是如此,老板們每日 要承受鋪天蓋地的各種最新的管理“主義”、“模式”、“理論”、“觀點”,狂轟亂炸之下,免不了方寸大亂,頭腦一熱,大筆一揮,于是企業管理水平又上了一個“新臺階”。
筆者常常看見一些企業采用了某種新的管理模式后,并非生命力更旺盛,恰恰相反,而是衰敗的更快。造成這種情況可能有兩方面原因。其一,企業對管理模式的理解有偏差,或者執行不到位,導致了企業管理的“四不象”或者“青黃不接”,從而造成企業生命力下降;其二,也許這種模式根本不適合這家企業,即“條件不符”,也必然導致企業的衰敗。第一種原因是技術問題,沒有過多討論的必要;第二種原因堪稱中國中小企業成長的絆腳石,是本文討論的重點。
試想,一個矮小的兒童,卻穿著一件又大又貴而且厚重的衣服跑來跑去,必然的結果就是——他行動不便,他很累,他一點都不舒服。而這位小孩似乎就是中國的中小企業。筆者認為,有必要讓老板們知道——治企業如選衣服,不是越華麗越昂貴的衣服就好,而是最合身的衣服就好。毫無疑問,不會穿衣服的企業不是好企業。
中小企業的不合身衣服主要有三件。
一、華麗的長袍——職業管理團隊
中小企業通常很重視引入職業管理團隊。我一直以為,對于中小型家族企業來說,職業管理團隊就是一襲華麗的長袍。華麗的長袍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在古代歐洲的議會上,議員們通過長袍的質地和顏色來區別議員的級別。很多中小企業為了提高自身的魅力,也不計成本努力地穿上了一襲長袍。可是他們忘了,他們不在優雅的議會大廳里,而是在田徑場上,當發令槍響起的時候,長袍也就成了絆倒他們的罪魁禍首。
幾年前,報紙曾經報道過浙江的服裝企業聘請了意大利人作CEO、山東企業聘請了韓國人作營銷總監等等,后來這些企業似乎并沒有大的起色。最近,一位湖南的家族企業老總向我抱怨,這是一家年銷售額約1億元的建材企業,去年初企業聘請了一個職業管理團隊,可是一年過去了,銷售額只增長了5%,但是由于開支的增加導致企業整體利潤下降了。
我一向不贊成家族企業不顧實際情況盲目引入職業管理團隊。事實上,家族式企業目前還是具有強大的生命力的。尤其在亞洲,由于傳統儒家文化的影響,亞洲的家族企業數量眾多,而且大部分企業經營狀況良好。歐洲大陸至今仍保有家族企業的傳統,其中德國在前50強企業中,家族企業就占了29家,部分企業的營業收入相當驚人。全歐洲排名第一的家族企業也是全瑞士第一大的格蘭科爾,專精原料交易,去年營收增長15%,達880億歐元。德國排名第一的家族企業韓尼爾集團,成立至今超過250年,旗下五百多家企業,去年總營業額高達277億歐元。
一般認為,中國的家族企業在年銷售額1億元內,并不需要引入職業經理人,家族企業的管理機制完全可以應付;銷售額1億元到5億元之間,家族企業則需要引入部分職業經理人;而銷售額超過了10億元,家族企業就必須要全面引入職業管理團隊了。中國家族企業現階段的關鍵是產權清晰,完善法人治理,這樣才不影響它做大規模。
二、鏤金的內衣——企業文化
小企業熱衷于企業文化建設,就如同穿了一件鏤金的內衣,固然閃閃發光,價值不菲,可是一點都不暖和、舒適。如果要選內衣,還是純棉的好。
曾經有一個老板找到我,要做企業文化建設。他的企業是一家經營電腦器材的小企業,全體員工150人。我對他說:“你的企業不需要企業文化,用你的老板文化就可以解決了。如果某一天,你的企業發展到很多員工都叫不上名字,很多員工你都不知道他在干什么,這個時候老板文化就該退場了,我再來幫你做企業文化。”
我一直以為,人數不超過200人的小企業,并不需要大動干戈地搞企業文化建設,老板文化就完全可以應付了。因為員工人數不多,老板幾乎認識所有的員工,員工每日 的工作量老板都很清楚,老板和員工摸爬滾打在一起,整個企業的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都在老板的掌控之中,文化的感染力和同化力都很強大。如果此時非要搞一套企業文化,肯定勞民傷財,適得其反,對正常成長的企業生命周期構成不利影響。對于小企業來說,最要緊的不是搞企業文化建設,而是進行組織架構的構建。因為組織架構建設必須要先于企業發展,先把企業的架子搭起來,然后才能有企業的發展壯大。
三、幾頂帽子——多元化
在市場經濟烈日的曝曬下,企業都需要一頂太陽帽。中國企業也有帽子——如果把一個產業比作成一頂帽子,但是他們似乎更熱衷于同時戴3—5頂帽子,于是這些帽子并非遮擋太陽,而成了他們頭上沉重的枷鎖。
哈佛商學院的教授們也許是讓中國企業戴5頂太陽帽的罪魁禍首,他們曾經認為,專業化戰略比較適合紐約、倫敦這樣的成熟市場環境,但多元化更適合新興市場例如中國印度的企業形態,發展中國家的這種市場經濟不成熟的狀況,很多行業都存在著獲取高額利潤的機會。也許是這些高深學者的驅動,無數中國企業開始多元化經營,看看中國的著名企業有多少頂帽子:
聯想,6頂: PC、手機、網站、服務器、房地產、餐飲;
北大方正,4頂:PC、鋼鐵、證券、精細化工;
海爾,4頂:家電、PC、手機、整體廚房;
實達,4頂:PC、 房地產、酒店、VCD;
春蘭,3頂:家電、汽車、摩托車……
無數的中小企業也莫不是如此。一時間,多元化戰略成了中國企業發展的不二法寶。
可現實卻并非如此,方正最終縮回了IT,巨人大廈轟然倒塌,聯想FM365倒閉,海爾制藥廠撤場,實達淪為ST股……
麥肯錫認為:僅僅從回報率的角度看,專業化經營的方式要優于多元化的經營方式。而我一向崇尚德魯克的觀點,“公司要有一定的多元化,否則公司將變得過于專業化。但是,不論公司的多元化有多么理想——或者是無可避免,公司也要有一定程度的集中,否則公司將變得過于分散。公司既需要簡單化,也需要復雜化。兩者會向兩個不同的方向引導企業,但是不能允許出現沖突。二者必須要結合在一起。通過把多元化融入到一個共同的結合核心中來管理多元化,是高層管理者的任務,不論是小型、中等還是大型企業。”
所以,中國企業現在必須要做的,并非是戴更多的帽子,而是應該把自己的主業——最大的那頂帽子戴好。最大的帽子都掉了,其他的帽子也會掉。然后在自己的主業左右,找到一個共同的結合核心,進行正確的多元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