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戰略作為階段性企業的宏觀行動綱領,就必然要符合階段內社會、市場和行業的行為準則,不但要考慮到為這個時段的突發事件和運作高度的各類要素準備,還要考慮到便于與下一未知的階段進行有效的對接;因此,這就要求在為企業戰略目標的制定準備的調查和分析階段,在深度和抉擇的廣度上下足功夫,而后在基于當時調查深度分析的基礎上進行客觀的評價和預測,以及定性、定量分析,作好企業縱深發展和抵抗風險的后備資源儲備。
毛澤東曾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中指出:“戰略指導者當其處在一個戰略階段時,應該計算到往后多數階段,至少也應計算到下一個階段。盡管往后變化難測,愈遠看愈渺茫,然而大體的計算是可能的,估計前途的遠景是必要的。”(《毛澤東選集》(第一卷),第221―222頁。)所以,立足于起點,根據起點所有的各有關要素進行分析和判斷,預測出起點以后可能發生或即將發生的事情,以作好應付各種情況的充分準備。根據初始時的因素基于經驗來判斷和預測尚未發生或可能發生的事物,就要有相對于時間段的超前意識,也就是相應于時間段的前瞻性。
5)具有可持續發展性
基于前瞻性理論:企業戰略既然是立足并基于起點的各有關要素進行的分析、判斷和預測而制定的相對于以后相當延長期限的宏觀謀劃,則在以后相當的延長期內必然存在著一定的客觀差異;為了保證宏觀戰略目標的順利實現,就要對這種與既定戰略產生矛盾的客觀之間的差異進行糾偏,這就需要對基于的可控因素進行適當的修改和變革。
“認識情況的過程,不但存在于軍事計劃建立之前,而且存在于軍事計劃建立之后。當執行某一計劃時,從開始執行起,到戰局終結止,這是又一個認識情況的過程,即實行的過程。”毛澤東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毛澤東選集】第一卷)中說:“此時,第一個過程中的東西是否符合于實況,需要重新加以檢查。如果計劃和情況不符合,或者不完全符合,就必須依照新的認識,構成新的判斷,定下新的決心,把已定計劃加以改變,使之適合于新的情況。”
企業對差異的修正,是在基于不可控因素的基礎上對可控因素進行持續不斷的改良和變革 ,以使企業能夠適應不斷變化的不可控因素。在修改和變革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需要整合一些其他相關的有利因素和對自身不利因素的進行整改,由此在原有的基礎上取得相應的發展,使其更為先進和充實,更符合企業發展的需要。
因此,為使企業適應時段內不同分段環境條件的變更,以保證企業戰略目標的順利實現而對企業戰略的可控因素在原有基礎上的變革 、創新和發展,就是企業戰略的可持續發展性。
6)具有基于實際的可行性
企業戰略作為企業的總體發展規劃,必須是建立在企業的內部可控因素和社會環境不可控因素基礎上的總體決策,脫離了實際可行性的決策無疑是空中的樓閣,失去了實施的價值和意義,只會使企業陷入盲目和被動;過于注重實際的可行性又難免束手束腳,導致忽略了企業的持續改良和發展,使企業陷入被動的消極局面。
“全局性的東西,不能脫離局部而獨立,全局是由它的一切局部構成的。” 毛澤東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中指出:“為什么主觀上會犯錯誤呢?就是因為戰爭或戰斗的部署和指揮不適合當時當地的情況,主觀的指導和客觀的實在情況不相符合,不對頭,或者叫做沒有解決主觀和客觀之間的矛盾。”
因此,企業的戰略規劃的制定必須是基于現實并超出現實,然而又要控制在計劃時段內力所能及的范圍,這種基于實際的可行性是企業制定戰略規劃時必須準確把握的尺度,在基于實際又不失先進性的戰略決策才是企業的最佳選擇。
7)具有恰當的可伸縮性
企業戰略的制定,就是為了使企業在社會的劇烈競爭環境中贏得競爭優勢,使企業立于不敗之地,最終實現企業的經營目標和戰略使命。
盡管在戰略決策的過程中考慮了諸般因素,但實施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個別的、不可預料的足以影響企業的宏觀戰略執行的意外事件發生,在分項戰略的內容中,具有那么多的分項和細節,而不同的細節所面對的各類情況時刻都在變化。所謂“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再好的謀劃也不可能面面俱到。
“為了進攻而防御,為了前進而后退,為了向正面而向側面,為了走直路而走彎路,是許多事物在發展過程中所不可避免的現象,……。”(《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毛澤東選集),第一卷)。
因此,在企業的戰略制定時,要考慮到方方面面的因素,在可控范圍內留出適度的彈性模量。企業戰略中,既有進攻的策略,又有防守以及其他策略,使企業進可以攻,退可以守,或撤退或轉型,始終處于有備而戰的機動狀態。比如企業總體戰略所包含的:穩定戰略(防御型戰略)、發展戰略(進攻型戰略)和撤退戰略。這就是戰略的可伸縮性。
8)具有時段多種相關因素的基本特征
作為社會發展的產物,企業戰略只是企業發展的基于生存和發展的一種手段,是以社會發展時段和時段環境條件為基礎產生的。所以說,企業戰略具有時段內、外多種相關因素的基本特征。
毛澤東指出:“從戰爭的性質看,革命戰爭和反革命戰爭,各有其不同的特點,因而戰爭規律也各有其特點,不能呆板地互相移用。從地域的條件看,各個國家各個民族特別是大國家大民族均有其特點,因而戰爭規律也各有其特點,同樣不能呆板地移用。我們研究在各個不同歷史階段、各個不同性質、不同地域和民族的戰爭的指導規律,應該著眼其特點和著眼其發展,反對戰爭問題上的機械論。”(《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毛澤東選集),第一卷)。
所以,企業戰略的制定,必然是基于當時的客觀背景,或勝或敗,均離不開當時的背景因素。因而,必然具備當時背景因素的基本客觀特征。
結束語:
目前,在國內企業借鑒國外或其他較成熟企業的成功模型的時候,很多企業因為管理者的盲目或無知,采取生搬硬套的拿來主義,結果造成了企業整頓和變革 的原則性失敗。因此,戰略的引進必須是戰略思想的引進而決不是戰略的本身,這是在當今企業的戰略發展中決不容許忽視和混淆的首要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