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Attitude有限公司創始人、前IBM互聯網技術副總裁 John Patrick
編譯|宋妍
科技作家Peter Svensson最近寫了篇有趣的文章,叫做《視頻會撕裂互聯網嗎?》(美聯社發表于5月17日的一篇文章,觀點屬于下文提到的“悲觀主義者”—編者注)。從技術層面來看,的確有很多因素值得考量。如果有大量用戶在互聯網上看電視,需求就會被逐漸提高,特別是在高清電視日益普及的今天。悲觀主義者和一些通信運營商從中看到的是帶寬的擴展導致費用的增加;樂觀主義者認為各種技術會戲劇般地改善網絡能力,提供更好的視頻服務,技術成本也將隨之下降。而歷史將證明樂觀主義者的觀點是正確的。
在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期間,曾發生過炸彈爆炸事件。當時身在他鄉的亞特蘭大人想盡快地了解當地的狀況,但是無計可施(當時還沒有博客)。IBM的互聯網技術團隊正在美國康涅狄格州為奧運會運行大型的網絡基礎設施,其中一位工程師Andy Stanford-Clark想出了個點子,他利用IBM的Bamba技術將當地的廣播節目制作成“媒體流”,并在互聯網上播放。這個項目實施得很成功,但由于受到當時技術和網絡的局限,只有少數人可以實時收聽。一些人由此認為,如果聽眾數目上去了,“音頻就會撕裂互聯網”。如今,通過網絡播放音頻的事情已經稀松平常。鑒于YouTube每日 有幾千萬的訪問量,網上播放視頻也可以說是件很普通的事。在校園里還有其他先進的應用,幾所學校已經決定通過互聯網向宿舍提供有線電視服務。
Svensson在文章中還提到了“網絡中立”。它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意義。人們心存這樣那樣的顧慮,害怕那些提供骨干網的通信公司不僅會提高資費,還會對客戶區別對待。一個極端的例子可能是Verizon跟雅虎簽署協議(今年1月,雙方在“共同開展高速互聯網服務”的名義下簽署了協議—編者注),阻止網絡用戶訪問Google,或者反過來跟Google達成交易。通信運營商從來就沒有成功地進入過內容服務領域,所以他們有可能以新的角度切入市場,比如讓某些內容提供商的視頻以更高的優先級運行在互聯網上,從而收取費用。這些擔心引起了立法者的注意,他們正在討論通過立法來保證“中立”,但立法是解決這個問題的最差途徑。
真正必需的是引入更多的競爭。在日本,網絡的接入速度比美國快得多,而資費比美國低得多。比如,雅虎寬帶提供的8Mb/秒的接入包月費為20美元(中國網通的1Mb/秒包月費為150元—譯者注),網速最高可達100Mb/秒。日本人有什么技術突破嗎?沒有。但日本人的突破在于將互聯網服務分拆為不同的部分,并允許“亞當·斯密那只看不見的手”去發揮作用(此意指日本ISP業競爭激烈,各家ISP為了生存而為用戶提供各種附加服務,從而促進了整個市場的發展—編者注)。更多的競爭意味著更快的速度和更低的資費。在美國,有大批律師和說客盡其所能,只為保護自身,拖著技術創新的后腿,不讓諸如市區無線接入和VOIP等項目順利實現。視頻會撕裂互聯網嗎?不會。對自由選擇內容的最大威脅是缺乏競爭。
(博客言論僅代表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