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沒有幫助一同馱物的驢,結果造成自己負擔得更重。富裕的地區如果不去幫助鄰里的貧困地區,結果又會如何呢?
★文/王偉
拉封丹筆下有個《馬和驢》的寓言:一匹馬陪伴一頭驢走路,馬的負擔很輕,驢則不堪重負。驢請馬分擔一下負擔,馬就是不松口。眼看驢就要累死于半路,馬才后悔不迭,因為馬明白了“既然驢已亡故,老板便會叫自己拉驢車貨物,加上驢皮蓋住。”這則寓言的寓意是:“人們本該互相幫助,否則鄰居倒地身亡,擔子就有可能會加在你的身上。”馬因為沒有幫助驢使自己最終受累,那比馬聰明的人類又如何呢?
與北京僅距100公里的冀西北重鎮張家口與北京之間經濟落差越來越大,形成明顯“斷層”。河北省張家口市懷來縣東花園鎮西榆林村與北京市延慶縣康莊鎮榆林堡村,兩村相距不足1.5公里,人口、耕地數量相差無幾,都以農業為主導產業,絕大多數村民依靠種植莊稼、疏菜及外出打工為生。但是,兩村公共設施、村容村貌差距明顯,村民貧富懸殊。
乍看,這則寓言和京張的經濟斷層風馬牛不相及。可仔細想想,兩者卻是有聯系的:屬于北京管轄的村由于上級政府財政實力雄厚,給予補助多,收入高,在北京屬于較差的榆林堡村2004年人均收入7000多元,村民生活優越,好比負擔較輕的馬,而相反屬于河北的村子,由于上級財政沒錢,一切開支都得靠村民自籌,在張家口屬于中上的西榆林村2004人均年收入才2600元,則似不堪重負的驢。
當然,西榆林村這樣不堪重負的驢不會倒地而亡,但以它目前的狀況,要生存就要不擇手段的“發展經濟”:過渡開墾開發及草原過度放牧現象,致使本地區和北京環境不斷惡化。這樣的后果就是:北京市沙塵暴發生天數由過去的每年幾天增加到一年10天以上,張家口草原沙化面積是一千萬畝,每年以4%速度增長,荒漠沙丘已經從張家口北部擴展到距天安門廣場70多公里的懷來縣。更要命的是北京的用水基本要靠周邊供給,如果這些地方大力發展高污染的產業,那么北京的用水問題將更加突出。可見,盡管驢死不了,長期已往,馬的生活也不可能過好。
其實,京張經濟斷層只是中國貧富差距拉大的一個縮影。城鄉差距,東西差距,已經到了非重點治理的地步了:如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一份調查報告披露,近年來,中國城鄉收入差距問題日趨嚴重,城鄉收入差距不斷拉高,若計算醫療、教育、失業保障等非貨幣因素,差距可能高達六倍,為全球之最。中國有10億農民,如果這種勢頭得不到及時扭轉,后果不堪設想。
是啊,寓言中的馬如果明智的話,就應該趁驢健在時就幫其分擔一下貨物,這樣大家都不至于被累死或累個半死。人顯然比馬聰明,但有時候也有犯糊涂的時候。比如扶貧吧,就好比想叫驢的負擔減輕一下,可是這種制度真正實施起來卻問題多多,不久前媒體披露的內蒙古富裕縣爭戴貧窮帽現象,就很普遍。再比如,在區域限制和政績觀雙重作用下,屬于北京的榆林堡村糧食直補標準每畝30元,而屬于河北的西榆林村每畝只有8元,管中窺豹,貧富差距的現實原因就明了了。
解讀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十一五”規劃的建議,會發現一連串有關“消除貧困”的關鍵詞:緩解收入差距擴大趨勢,繼續減少貧困人口,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加強和諧社會建設……這彰顯了中央政府解決貧富差距和城鄉差距問題的決心。但問題是,中央的好政策到了某些地方就會多多少少變形,究其原因,無非是認識上出現了偏差,因此,某些為官一地的地方行政長官真該找一本拉封丹寓言好好讀讀,尤其是《馬和驢》這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