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在成長過程中,隨著業務的不斷拓展,產品線的不斷豐富以及公司規模的逐步擴大,成立企業集團成為必然的選擇。理解 集團 管控 ,必須首先正確認識企業集團的概念。企業集團是指一些企業為了適應市場經營環境和企業內部組織的變化,組建的以母子公司為主體,以資產、產品技術等為紐帶,母公司通過投資及生產經營協作等多種方式,同眾多具有相對獨立性的企事業法人共同組成的經濟聯合體。企業成立各子公司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各子公司更加貼近市場,通過子戰略的實現,完成母公司戰略。
然而,很多企業在集團化后,并沒有實現預期的效果,效益反而不如單一企業的時候,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這些企業沒有掌握好總部與分部間的關系,即企業管控模式的選擇出現了偏差。這里所說的總部與分部,包括多元化集團的母、子公司關系和單一經營型企業的總部、分部關系兩種類型。企業總部與分部的關系存在著三類情況。
1、總部強、分部弱。這類企業人、財、物、業務的管理權過多的集中在總部,分部管理能力較低,缺乏自主性。這種情況往往是由企業在創業期以老板為中心而形成的慣性延續,這時如果采用戰略管控或財務管控的模式對分部進行考核,反而背離了分部的能力,失去了集團化的意義。
2、總部弱、分部強。分部由于較少得到或得不到總部資金與管理上的支持,靠自己的力量壯大起來,相反,總部缺乏有戰略頭腦、有魄力的領導,缺乏整體調控能力與整體發展能力。最終出現“集”而不“團”的情況,往往達不到集團化公司“協同作戰”的效果。
3、總部弱、分部弱。不少公司創始人能夠勝任與駕馭小型企業,然而在企業規模擴大以后,其能力就適應不了新的管理要求。內部溝通效率和資源利用效率不高,不能突破規模的限制,無法真正發揮企業集團的優勢。
可見,如何選擇合適的管控模式,對下屬企業進行有效的管控已成為企業的重要議題。一般來說,采用何種集團管控模式,需要考慮以下幾個方面:
1、 企業文化 。企業集團的企業文化是否成熟?企業家的風格是傾向于集權的文化,還是傾向于分權的文化?這些問題對于企業集團管控模式的選擇和執行都有較大的影響。一般而言,集團內部高度集權的文化,選擇經營管控模式較為有利;高度分權的文化,選擇財務管控模式能獲得較強的支持。
2、企業發展階段。處于不同發展階段的企業集團,選擇管控模式時也應有所區別。一般而言,對于創業期的企業集團,更適合采用集權度高的經營管控模式;對于成長期的企業集團,更適合采用集權與分權程度適中的戰略管控模式;對于成熟期的企業集團而言,如果采用非相關多元化戰略,那么可根據集團層的管理素質高低選擇戰略管控模式或財務管控模式。
3、素質。素質主要指集團層的管理專業化程度,如集團層的管理專業程度很高,則比較適合采用經營管控模式;集團層管理專業化程度中等,則比較適合采用戰略管控模式;集團層管理專業化程度很低,則比較適合采用財務管控模式,但是必須有良好的信息系統等相關管理系統支撐。
4、事業部。企業集團的下屬業務單元是事業部體制時,事業部一般有較大的決策權,可以對市場作出快速反應,可以避免上一層級的官僚主義和扯皮。但事業部的缺點是決策權太大,上一層級有時無法對事業部進行有效的控制,尤其是事業部沒有獨立的民事責任,風險全部由上一層級承擔,所以對下屬業務單元是事業部體制的企業集團最好采用經營管控模式。
5、經營模式。 企業集團越是以產業經營為主,就越向集權的經營管控模式靠近;如果是以產業經營為主, 資本經營 為輔,則傾向于選擇戰略管控模式;如果是以資本經營程度為主,則傾向于財務管控模式。
總之,根據企業集團不同的發展戰略,企業集團發展的不同時期,各子公司具體情況的差異,以及企業集團不同領導的不同經營理念等,應采取不同的集權,分權管理模式,既不能一刀切,也不能一成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