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文化產業界頻頻宣布的并購事件,在文化產業界引起了震蕩,也在
資本市場
形成了文化板塊的新熱點。這些并購是概念炒作還是企業自身發展需求?是跑馬圈地式地盲目擴張還是醞釀已久的戰略布局?盡管對并購的認識還有諸多分歧,但可以形成共識的是:通過并購,文化企業做大做強的雄心和戰略清晰可見——
核心提示
并購釋放了行業重組的信號
并購表明了跨界融合的趨勢
并購要防止“消化不良”和“排異反應”
并購將促進文化產業發展方式的轉變
內生發展還是外延擴張? 并購將成為常態
今年,文化產業并購事件可謂“此起彼伏”,“你方唱罷,我方登場”。
1月,阿里巴巴集團以期權加少量現金的形式收購音樂網站蝦米網;
2月,掌趣科技以8.1億元收購網頁游戲開發與運營商動網先鋒100%股權;
5月,百度以3.7億美元收購PPS視頻業務,并將PPS視頻業務與其旗下視頻網站愛奇藝進行合并,使愛奇藝將成為中國最大的網絡視頻平臺;
7月,華誼兄弟公司通過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的方式,以6.72億元購買銀漢科技50.88%的股權,進軍手機游戲產業;
7月,華策影視決定以現金及發行股份相結合的方式收購上海克頓文化傳媒有限公司100%的股權,交易金額為16.52億元,成為國內影視行業中金額最大的并購項目……
并購的金額增加了,前幾年一個4000萬元的并購就是最高值了,而現在動輒十幾億元,甚至幾十億元。
并購的領域拓展了,涵蓋游戲、傳媒、電影院線、廣告、網絡視頻、影視劇制作、移動互聯網應用等領域,并呈現出向深度產業整合的發展態勢。
并購不只在國內,還參加國際并購。2012年度發生了多起我國文化企業跨境并購外國企業的案例,其中萬達集團收購美國AMC電影院線,小馬奔騰收購美國數字領域特效制作公司,都在業界產生廣泛影響。
“并購,原來離文化產業還有些遠,而現在卻如此之近。”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齊勇峰認為,如果說2010年是文化產業的 上市 “元年”,那么隨著上市公司資金充足,文化企業由“內生”發展走向“外延”擴張。他預測,未來并購還會更活躍,中國文化產業將步入“并購”時代。據不完全統計,去年文化產業領域共有96起并購事件,而今年以來正在實施或者傳出消息的并購就有30多起,下半年還會更多。
“并購,不僅僅是創造一個個數據,成就創業和資本的神話,更是釋放了行業重組的信號。”齊勇峰說。人們注意到,今年證監會對上市門檻的要求更高、審查更嚴格了,上半年有18家準備上市的文化企業撤回了上市材料。一些企業只能通過與已上市的公司并購重組,來融入資本市場。
單一還是多元? 文化集團成長必經之路
成功的并購能使文化企業呈現“滾雪球”式的發展。上市三年的藍色光標,從2011年3月收購博思瀚揚開始,到現在共發起了9次收購行動,市值已從上市之初的30多億元成長到目前的160多億元,2013年凈利潤預計超過5億元。
同樣,在資本市場“長袖善舞”的華誼兄弟,2009年上市后,已通過4次大的并購,成功完成電影、電視劇、藝人、游戲“四駕馬車”泛娛樂平臺的布局。而華策影視也不甘示弱,2010年上市后,通過3次大的并購,公司實現從電視劇—影視—內容生產—綜合性的娛樂傳媒集團的“四大步提升”。
“從埋頭苦干到整合資源,從內生發展到外延擴張,文化企業單一的 商業模式 正在改變,通過并購整合資源,才能適應新的發展。”中央財經大學文化經濟研究院院長魏鵬舉認為,單一的盈利模式難以支撐文化產業集團的長遠發展,“而衍生項目的開發、開拓穩定渠道及進一步開發內容附加價值才是未來方向。”
博納影業就嘗到了影視單一盈利模式的“苦果”,僅有影視版權收益,2012年總收入8.97億元,全年凈虧損達989萬元。
“國際經驗也表明,垂直一體化綜合性的集團最具持久的生命力,比如迪斯尼和時代華納,都是從影視內容起家,通過資本整合了上下游的產業鏈。”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研究部副總經理王禹媚認為,并購是文化集團成長的必經之路,國際上主要的傳媒集團,都借助了資本市場,實現跨行業、跨區域的并購。一般國際知名文化產業集團從單一走向多元,從區域走向全球,大多經歷了三個階段:首先立足于具有競爭力的內容運營;其次運用資本,整合產業鏈上下游;最后跨區域、走國際化。
“出版、影視和演藝產業傳統文化企業綜合運用各類高新技術,通過文字、聲像、網絡、通信等多元化手段進行傳播,向互聯網、新媒體和游戲產業邁進,”魏鵬舉認為這是互聯網相關企業并購活躍的原因所在,也是消費者希望有“跨媒體、跨行業、跨介質內容”的需求所在,“從文化產業融合跨界發展的趨勢上看,傳統文化企業要通過并購成為全媒體或綜合文化娛樂集團,比如2012年浙報傳媒斥資32億元收購了杭州邊鋒和上海浩方兩家游戲公司100%的股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