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無論是事業和生活都一帆風順,心想事成,所有都是順境。但是人生往往充滿著逆境,創業者也是可會陷入逆境的危機之中,史玉柱做為一個從逆境中爬起來的“巨人”,從當年負債數億,到如今坐擁數十億財富。他在逆境中的經驗與看法的分享值得創業者細品。史玉柱認為只有逆境才能成長的更快,只有逆境才是最舒服的。
逆境的三個好處
逆境中成長最快
今天給我的題目挺大,一個是民營企業如何在逆境中成長,還有一個戰略問題。我先簡單談一下我對逆境的一些認識,然后再談這兩個問題。
首先,我覺得應該對逆境有個客觀的認識,因為它有它積極的一面。這個逆境,一般人認為它是個壞事,的確總的來說是個壞事,但是它的確有積極的一面。
古人說,失敗是成功之母,確實是經過大量的案例總結出來的。段總(段永基)以前跟我說過,成功的時候總結的經驗是扭曲的,失敗的時候總結的教訓才是真實的。這個細細一想,很有道理。你想我以前在成功的時候也總結出了很多經驗,現在再回過頭來看看,那些東西都是字面上的、官面上的東西。但是在逆境的時候總結出來的東西,現在回過頭來看看,那還都是真的。所以這個逆境,它積極的方面還是很多的。
另外一個人的成長,并不是順的時候成長,人是在逆境中成長的。順的時候他是在吃逆境時候的老本,這不是說大家順的時候一定要往逆境中走。
人的成長最快的時候,真正的成長的時候往往都是在逆境中,像我們的幾個偉人,他們都經歷過很多磨難、很多逆境。你看鄧小平三起三落,每一次再起來的時候都比前一次走得更高;我們的主席也是,在蘇區的時候也是被打擊得很厲害,但是他一旦走出這個逆境之后,他的水平比以前會更高。所以對逆境要一分為二地來看,這是一個關于逆境的認識。
逆境中做事比較冷靜
第二,在逆境過程中做的事往往是比較冷靜的,而在成功的時候,說是說要頭腦不發熱,但我估計做到是很難的。
我覺得絕大部分人在成功的時候頭腦不發熱幾乎是不可能的。除非是經歷幾個周期之后才有可能做到。
我回想起來,我們比較成功的時候吧,那大概是在1994、1995年的時候,現在回過頭來看,那個時候是成功的時候,想法極其的荒唐,那做的事也是十分的荒唐。比如說我們1994年的時候,腦黃金剛做成功,腦黃金做成之后,不能客觀地評價自己的能力,不能客觀評價自己這個集體的能力,不能客觀評價整個公司的能力。就以為自己什么都能做了,我們蓋的那個巨人大廈,本來是18層,后來覺得自己還挺有能耐,珠海當時最高的一個建筑是銀都酒店,32層,后來我們就把它加成了38層。
后來由于種種原因,又覺得不過癮,說了珠江三角洲當時最高的是廣州國際大廈,現在正在拍賣的那個,說是63層,我們又加一層,我們的64層。后來真的一打樁開始建的時候,一想不知道哪天還要加呢,干脆打樁就按照88層打樁,所以樓還沒建呢,地下樁基1個多億已經下去了。
原來的1個多億就可以把18層完全都蓋好了,就是實際上這個錢花光了,只是剛把樁打完,連地下室還沒有開始建呢。這個就說明人在順境的時候比較荒唐。
另外腦黃金做好了以后,覺得我做一個產品、做一個企業能成功,我做其他的可能也能成功,所以在1995年春節一過,當時搞了一個我們自己號稱的“百億計劃”,一下推了12個保健品,一夜之間推了12個,當然最后大部分都失敗了。
然后不但以為自己的保健品沒有問題,最后覺得藥也能做,后來我們也就收購了藥廠,包括在安徽也買了藥廠,搞藥,也搞了十幾種藥,最后這十幾種藥也失敗了。我們本來以為其他的自己也能做,比如做服裝,又做了化妝品,當時還成立事業部,事業部下面還設工廠。當時傳銷還不違法,還成立一個傳銷部,所以搞了一大堆,實際上最后全失敗了。
因為隔行如隔山,比如說服裝,我們是不懂的,但是我們誤以為自己很厲害,所以也做了。我們當時也生產了很多,比加說襯衫、領帶啊,最后幾乎沒賣出去,后來就自己用了。
我現在的領帶還是那時候的領帶,所以交了大量的學費,除了自己這個最熟悉的行業,當時是保健品和電腦這一塊,其他的應該是全部失敗了,就沒有一個成功的。
所以說人在成功的時候,頭腦特別容易發熱,但是在逆境的時候,比如說我們在低谷的時候從來不想這些事,自己不熟悉的通通都不想了,那個時候做事比較冷靜。所以逆境還是有逆境的好處。
第三個逆境的好處,從企業負責人的角度來說,實際上生活在逆境比生活在成功中人舒服。這個為什么呢,因為中國人有個傳統,同情弱者,你成功的時候“紅眼病”也多,想整你的人也多,工商局也來找你麻煩,稅務局也來找你麻煩,拉贊助的也多。在逆境中這些事反倒一切都沒了,到哪個地方,別人都很友好,所以在逆境中,人的心情也容易好。
這是我對逆境的看法。
第二個問題就是談如何在逆境中成長。
這個我還沒有詳細地去總結,我想我還是介紹一下我們當時在逆境中做的一些事,看看能不能給大家一些幫助。
巨人危機的緣起
巨人的危機爆發是在1997年1月份,由一些媒體的報道引發的,但是實際上,巨人的危機在半年前已經有了,只不過我們捂著外面不知道。
我們為什么那時候有危機,因為現金流不行了,就是轉不動了,然后轉不動時間很長了,最后終于捂不住了,媒體把它捅出來了,最后外面才知道的。
在1996年的下半年,我們的現金流已經出問題了,那時候我們就整天關起門來研究我們怎么樣渡過危機,因為這時候已經有危機,所以頭腦不發熱了。
那時候認識的問題,現在回過頭來看,就比較深刻了。當時給自己制定了一個戰略,就是拿巨人大廈(巨人大廈后來是危機的導火索了,因為它最吃現金)和別人合作,怎么讓利都可以,放棄電腦,發展保健品。
當時定了這樣一個戰略,而且要發展保健品,要脫離掉原來的體系。我們當時一個說法就是“離開白區,到另外一個地方去開辟一個蘇區”,那時候我們已悄悄地進華東了,1996年下半年我大部分時間都已經在華東了。
那時候就報批了一個產品——腦白金。
按照這樣的計劃已經在走,到了1997年1月份,因為我們的巨人大廈賣的樓花已經到期了,不能按期地付款,給不了樓,也給不了錢,這時候媒體把它曝出來了。那時候巨人在外面的形象還是挺好的,因為這么多國家領導人來過,胡錦濤、朱镕基啊,李鵬是每年都來一次,接連三年,就是在外面的形象還是非常好的。突然說巨人不行了,這個反差比較大,所以媒體特別感興趣,于是猛炒。
我們統計了一下,在全國總共有三千多篇的報道,當然全是負面的。
本來那時候巨人已經開始略有起色了,因為那時候腦黃金的旺季也即將來了,腦黃金也開始能轉動了,那個萌芽一下就被扼殺了,一下就陷入困境了。
因為當時別人欠我們的錢也多,我們欠別人的錢也挺多,當時我們有3個億的應收款,因管理不善,有2個億是收不回來的,但是有1億的應收款還是屬于良性的。
當時叫進二結一,就是這個行規,就是我進你下一批貨,給你上一批錢,必須有這樣一個押著的付款方式,實際上我們還是良性的。但是巨人危機一爆發之后,這些人一看你巨人破產了,肯定就不還你錢了,能拖就拖,因為不知道哪一天巨人就不在了,因為那時候媒體報道巨人已經破產了;然后那些我們的債主們,包括樓花的、供應商的,一看巨人不行,趕快來搶東西,能搶到多少是多少。
這些人蜂擁而至,一下好幾十人,到了我們辦公樓里面,看到什么值錢的就搶,包括電腦都被抱走,這樣巨人一下窒息了,不能運作了。現在回過頭來看,這倒還是一件好事,因為本來痛苦是很漫長,結果現在,它一瞬間一下就不痛苦了。
所以我能下決心放棄了,因為那時候可以感覺到,珠海巨人集團我們已經救不活了。
與其救不活,在這耗著時間,干脆就放棄它算了,我們就留了一個10個人的團隊打阻擊的,在白區里面給我阻擊,其他人都開辟蘇區去,然后把大部隊都拉走了。
當時實際上我沒有辦公地點,在華東,我說我的辦公桌就是我那個手提箱,車到哪兒,我的辦公室就跟到哪兒。
開始籌備做腦白金,我們在1997年的8月份就開始啟動江陰的一個縣,那時候我們確實已經沒有資金了。
很多人可能說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你手里肯定有錢,實際上那時候確實沒錢。
如果巨人危機媒體早一點爆發,我們可能還有一點錢,它爆發得實際上還有點晚,晚的時候,實際上手里的錢都耗盡了,該發工資的發工資,該還債的還債,耗都耗光了。
記得我們最后還剩100萬元的時候,當時還有一場官司,是我們的一個分公司惹的一個官司,跟娃哈哈打的一個官司。
娃哈哈說我們的吃飯香跟他的廣告很類似,就來打官司,后來也不是打官司輸了,最后我們調解就輸了,輸了錢就要給他,給完了以后,我們就沒有錢了,連發工資的錢都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