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消費者業務集團CEO、終端公司董事長余承東近日在一次內部會議上表示,華為手機今后將會朝手機軟件方面發力,目標是構筑成熟的生態圈。
他認為, 移動互聯時代, 信息需求海量增加,手機的發展重點是如何有效地組合各方資源,形成一個有生命的生態系統,為各方成員創造新價值。
“真正的開放生態需要平臺放棄控制權,開啟核心技術及資源的調用。”華為開發者聯盟相關負責人在5月中旬接受《新產業》采訪時說,華為會開放手機新系統界面EmotionUI、mBaaS模塊以及AirSharing(多屏互動),這將使開發者可以為華為手機量身定制App應用,從而提升華為手機的軟實力和用戶體驗。
當開發者加入華為開發者聯盟后,其開發的應用將通過華為開放的底層Push(推送)技術進行高質量、低成本、超精準的應用分發。作為一個手機生產廠家,華為裝機的應用內置也會成為應用分發的一個渠道。
另外,華為網盤還將提供全國60個存儲的分發點和120G的帶寬分發能力,開發者不用再自己去建下載中心和基于CDN(內容分發網絡)的分發中心。同時,聯盟成員還將分享華為覆蓋140個國家和地區的市場,以及500多家運營商合作伙伴,將開發出的App應用推向這些市場。
不過, 除了推廣及技術支持之外,困擾開發者最大的問題仍是“流量變現”。事實上,不論是ios還是Android,如何獲得利潤一直讓開發者頗為頭疼。
來自艾媒咨詢的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11月底,只有22.3%的中國手機應用開發者實現盈利。而DCCI的數據則顯示,去年有45.4%的開發者從移動應用中獲得的年收入在1萬元以下。
“華為有充裕的廣告主資源。”一位接近華為的消息人士向《新產業》透露,華為此前經營的移動互聯網廣告平臺積累了大量廣告主,這或許能夠轉化為開發者的收入源頭。
團隊快速擴充
事實上,這并不是華為第一次想進入移動終端軟件領域。早在去年7月份,華為就陸續向消費者呈現了從應用商店到目前的華為網盤、Cloud+、Music+等平臺性的移動應用產品,并隨著華為手機新系統界面Emotion UI一同發布。
前述消息人士告訴《新產業》:“之前華為就將ROM研發作為重要發展方向,據說華為管理層在內部會議上也特別強調了軟件對華為手機業務未來發展的重要性。”自從華為確定了向軟件領域拓展后,ROM研發部門“從不到十個人直接擴大到近百人”。
他還透露,此次籌備成立開發者聯盟,同樣上演了之前ROM研發的一幕,“團隊擴充非常迅速。”
硬件毛利下降
有分析人士指出, 華為如此大手筆地向軟件領域進軍,與國產手機廠商手機硬件利潤率持續下降有著很大聯系。
華為2012年年報顯示,總營收2200億元,凈利潤153.8億元。其中,負責移動寬帶、家庭終端和智能手機等設備的消費者業務營收483億元。
手機方面,華為全年 銷售 手機1.27億臺,其中智能手機3200萬臺,同比增長60%,但年報中卻并未披露手機的毛利率與凈利潤。
不過, 同為國產手機大廠的宇龍酷派2012年報卻在某種程度上顯示出國產手機利潤下降的現狀,因為其2012年毛利雖由上一年的10.8億港元上升到17.2億港元,但毛利率卻從2011年的14.7%下降至12%。宇龍酷派副總裁蘇峰此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2012年酷派智能手機出貨量超過2000萬部。
平臺盈利待解
急劇下降的硬件毛利率促使國產手機廠商紛紛尋求向軟件轉型,而蘋果公司在打造產業鏈方面的成功經驗無疑影響著中國手機廠商。
業內人士認為,蘋果的興盛,在于它構建了一個封閉的產業鏈條。在這個封閉的商業王國中,一些開發者依靠自身開發的應用,獲得了不菲的商業利潤,從而形成良性循環。
但是, 采用Android平臺的華為想要復制蘋果的成功經驗卻并不簡單。
因為Android系統雖已成為全球第一大智能手機操作系統,但由于創收能力不足,導致該平臺一直被開發者視為“二流產品”。
來自App Annie的數據顯示,應用開發者如今有44%的收入來自于Google Play Store,高于2012年的30%。另一家應用商店分析商Distimo的數據顯示,開發者在ios平臺上的收入比Android平臺高2.5倍,不過數據也顯示開發者從Android平臺上的獲利正穩步提升。
品牌知名度缺失
華為開發者聯盟面臨的另一問題是華為手機出貨量與品牌知名度仍有待提高。IDC數據顯示,2012年華為在中國大陸的智能手機出貨量為1850萬臺,占市場份額的8.7%,排名第五。聯想則憑借2350的出貨量和11%的市場占有率排名第二。
“聯想之所以能夠成為內地智能手機市場占有份額最高的國產手機廠商,關鍵不在于聯想的智能手機做得比華為好,而是聯想這個品牌,在PC時代就已經深入消費者心中,所以華為在這方面仍有待提高。”有電信業資深人士如是說。
華為在2012年年報中也提到,去年推出的Ascend P1、Ascend D1四核、榮耀等中高端旗艦產品在發達國家熱銷,“實現從ODM白牌到華為品牌的轉變。”這比其在國內市場的表現要好。
造成差別的原因在于,華為去年才開始進入中高端機型并塑造品牌,仍需時間進行國內市場的開拓。但不管怎樣,華為仍是第一個提出打造開發者聯盟的國產手機廠商,至于能否成功借鑒蘋果經驗,只能等待時間的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