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百年老店:企業必須在戰略方向、卓越運營、創業創新和人才管理等方面具有核心競爭力。精益倡導者堅信精益對企業打造獨特的競爭力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創于1984年,從制造工具起家的美國丹納赫公司在過去二十年時間平均每年給投資回報率高達25%(與此同時,股神巴菲特旗下的公司平均每年給投資者的匯報是21%)。在過去八年時間里,每年的利潤至少115%轉化為現金。其成功的最大秘訣就是列任公司CEO堅信精益的未來,帶領其所有高管從1987年開始堅持不懈地在全公司推行、實施精益。在1987年11月5日2013年2月1日的二十五年多時間里,該公司的股價上漲了116倍。
領導導入實施
稱職的倡導者不僅是企業內部精益活動的搖旗吶喊者,更是領導精益在組織內的導入和實施。位于美國威斯康星州的泰德康醫療集團,正是在時任集團CEO的涂尚德博士的全力推動和積極領導下,在七年時間里大幅度提高醫療質量、病人和醫護人員的滿意度,同時還創造了二千多萬美元的經濟效益。以下是眾多成功案例中選出的二個實例:[1]
在泰德康醫療集團,2002年因冠動脈手術導致的患者死亡率大概在4%,每年有12個患者死亡。7年里通過對心臟手術的多次改善,手術時間上的浪費減少了40%,死亡率降低為零。而且患者在醫院的平均住院時間從6.3天降到4.9天,醫療成本降低了22%.全國范圍,因冠動脈手術導致的死亡率,從1993到2003這10年期間,大約在3.44%到2.3%,根據美國醫療保健局(U.S.Department of Health)和Human Services Agency for Healthcare Researchand Quality的統計,死亡率在10年間穩步上升。泰德康2009年,共計350例心臟手術,其中只有一例死于冠動脈手術。
合作護理單元從2007年底開始試運營,在最初的兩年里,共有2,400名患者接受了新的醫療方式的護理。泰德康醫院和其他類似的醫療單元相比,在患者滿意度、工作質量和減少用藥錯誤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例如肺炎治愈率起初只能達到由聯邦質量委員會設定質量標志的38%,通過持續改善,該指標逐步上升到95%.根據患者的回饋,他們對就診的滿意度從68%提升到90%,平均的住院時間從4天減少為3天。總之患者們花費了較短的時間,卻獲得了更好的醫療服務。因為設計合作護理模式的改善小組在減少資源、時間和精力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因此每一個改善項目都比傳統單元節省了30%的成本。
開發實施戰略
精益倡導者在內外部精益顧問的幫助下,根據企業的實際情況(面臨的挑戰、可獲得的資源、變革的能力等)制定分步的精益實施戰略。百年老店美國英格索蘭(1906年在美國紐約證交所
上市
)在將精益導入到其在亞洲的業務團隊時,先在其制造工廠將精益用于質量的改善、產量的提升、交貨期的縮短和庫存周轉的加快。在制造基地精益轉型取得初步成果后,一方面通過工廠全員參與繼續擴大成績,另一方面將精益應用到售后服務縮短響應時間、應收帳款管理、垂直市場開發等、新產品研發等非制造領域;目前又正在將精益推廣到其目標市場的客戶,如國內的三甲醫院、來自歐美的大型制造企業、大型的
房地產
企業。
確保信息暢通
對于企業而言,精益轉型是重大的變革。在任何變革中,由于各種原因(如不理解、不認同、等)都會有干部和員工采取事不關己、高高掛上、甚至消及阻礙的態度。稱職的精益倡導者就會利用一切機會(每個季度的業務審核會、每周的例會、對業務問題的每次探討,等)、一切渠道(會議的、公司內部的電子刊物、墻板報、等)介紹精益轉型的愿景、目標、各階段、目前的進展、取得的成績、面臨的挑戰。
變革大師、哈佛大學的科特教授認為:“溝通同時需要話語和行動,而后者更為重要。”[2]所以,稱職的精益倡導者既是精益思想的傳播者更是精益思想的實踐者。
展示耐性毅力
只要方向正確、領導得法、項目選擇正確,精益可以在較短時間內取得顯著成果。譬如產品的故障率下降90%、產品交貨周期縮短80%、在醫院將設備清潔和消毒的周期時間縮短70%,等等。但是精益轉型是個過程而不是一場運動或一個事件。在歷經數年的過程中會出現波折,會出現反復。精益倡導者認識到需要5一10年的時間才能將變化的流程、行為習慣溶入企業的文化。
堅持不懈學習
精益貌似簡單(其工具如7種浪費、5S、面條圖、看板等都是“土得掉渣”)實則博大精深(不僅有幾十種常用工具,而且可以廣泛應用于各個領域如精益研發、精益財務、精益
營銷
、精益銀行、精益醫療、精益建筑等)。更為重要的是精益轉型成功與否取決于在精益原則指導下的精益思想的傳播與活學活用。著名精益專家Jamie Flinchbaogh認為“思想決定行為,行為決定行動,行動決定結果。”[3]稱職的精益倡導者都是精益特別是精益思想不懈的學習者。
達到全員參與
精益不是企業內外部精益專家的“上躥下跳”、也不是只針對一線員工的標準化作業、更不是
企業管理
者的“口頭革命”,而是從公司CE〇到中層干部到普通員工的全員參與。精益倡導者的挑戰之一就是確保企業內部75%以上的干部和員工參加學習
、參與改善,理解精益、接受精益,在日常的工作中自覺運用精益。
慶祝勝利成功
有人說美國人是靠牛排、牛奶和表揚長大的;而中國人是靠批評長大的。不是我們國人不喜歡被表揚而是我們不習慣表揚別人。精益轉型的成功需要精益實踐者在完成本職工作的同時付出良多(不管是學習還是實踐)。精益倡導者有責任會同人事、財務等部門制定相關的激勵政策,更重要的是創造一個慶祝勝利的文化。慶祝勝利的另外效用是證明精益就在你我的身邊。我們相信:榜樣的力量是無窮。
如果有了這么稱職的精益倡導者,你們企業的精益轉型離成功還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