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云

活下來是我們真正的出路,國際上的市場競爭法則是優勝劣汰,難做的時候,你多做一個合同,別人就少一個。兄弟公司之間競爭的時候,我們要爭取更大的市場份額與合同金額,這才是我們真正的出路。寧肯賣得低一些,一定要拿到現金,虧錢賣了就是拼消耗,看誰能耗到最后,誰消耗得最慢,誰就能活到最后。
任正非
創造利潤是一個公司非常重要的任務,但絕不是它的最終目的。利潤只是公司的一個手段,是為了更好地、更充分地開展工作或制造產品(提供服務),最終目的是讓企業發展得更平穩、活得更長久。
查爾斯·漢迪(國際著名 企業管理 專家)
企業的首要責任是活著。
彼得·德魯克(美國管理學之父)
面對危機,中小企業的首要戰略就是活下去,不死才是硬道理。
馬云
對公司來講,長期要研究的是如何活下去,尋找我們活下去的理由和活下去的價值。
馬化騰(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
對企業成長的歷史稍有研究的人都知道,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家企業的生命能超過1000年,甚至沒有一家企業能活過500年,就算超過300年歷史的企業,如今也很難找到。
死亡是任何一個企業所必須面臨的,誰也逃不掉,只不過有的死得早一點,有的死得晚一點而已。生存是殘酷的,有時候不帶半點仁慈。作為一個創業者,面對強勢的政策影響、殘酷的市場競爭、多舛的行業風險等諸多考驗,你又該怎么應對呢?
時間是最有權威的裁判。在中國,每隔一段時間都會有幾家旗幟性的企業崛起,這些企業代表著同一時期中國企業 經營管理 的最高成就和最新標準,譬如聯想,譬如海爾,譬如華為。這些企業的命運猶如影視明星一樣,隨著時代潮流的變化而跌宕起伏。華為可以算是一個例外,在每一個浪尖谷底,它總是坦然以對,始終倔犟而桀驁地走著自己的路,并最終開辟出了一條通往世界的擴張之路。
“活下來是我們真正的出路。”這是華為總裁任正非經常在會議上“嚇唬”手下的一句話。在20年左右的時間里,在任正非的帶領下,華為由一家民營企業成長為員工超過7萬人,年 銷售 額突破600億元,海外銷售高達60億美元的國際化公司。
華為是中國企業實現國際化的一面標志性的旗幟,它所走過的路,正在成為眾多中國企業學習的經典教材。但是,這一切卻并沒有讓華為的締造者任正非露出笑容,這個具有十幾年軍旅生涯,歷經風浪的男人,始終堅持他那套“活下來才是真正的出路”的論調。他甚至說,多少年來,他一直思考的都是失敗,從來沒有重視過華為的成功,也沒有在乎過什么榮譽感、自豪感,最令他在乎的卻是刻骨銘心的危機感。任正非說,正是因為這樣,華為才存活了這么些年頭。
任正非無疑是最了解現實嚴酷的人,做企業就像一場極其殘酷的戰爭。戰爭是無情的,不會遵循任何人的主觀期望來發展和進行。在危機四伏、硝煙四起的商海中,看你是否有應對危機的坦然和執著未來的勇氣。為了生存和發展揮出你的強者之拳。任何時候,任何地方,弱肉,只為強食,這是自然社會也是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則。
管理界著名的預言家、哲學家查爾斯·漢迪有一個關于企業的觀點令世人震驚,他說:“創造利潤是一個公司非常重要的任務,但絕不是它的最終目的,利潤只是公司的一個手段,是為了更好地、更充分地開展工作或制造產品(提供服務),最終目的是讓企業發展得更平穩、活得更長久。”
查爾斯·漢迪說,我們必須吃飯才能活下去,這不是沒有道理,但是如果我們活著就是為了吃飯,那就大錯特錯了。
我們必須承認查爾斯·漢迪的話是正確甚至是偉大的,任何借口和理由,任何的理論和條例在生存面前都是脆弱的。生存是一切,是根本,沒有生存,無法生存,什么都談不了。只有生存才是一個企業最核心最重要的目標,才是永恒不變的自然法則。因為優秀,所以死亡。創業難,守業難,知難不難。高科技企業以往的成功,往往是失敗之母,在這瞬息萬變的信息社會,唯有惶者才能生存。
清醒者并非只有查爾斯·漢迪,還有說出“只有偏執狂才能生存”這個驚天理論的安迪·格魯夫,他的這句話如今已成為時刻提醒企業,經營要加強危機意識的企業格言。
阿里巴巴的掌門人馬云也曾說:“我覺得今天很殘酷,明天更殘酷,后天很美好。絕大部分的人都是在明天晚上死掉的,見不到后天的太陽。所以我們這些人,如果你希望成功的話,你每日 要非常的努力。活好今天,你才能過到明天;過了明天,你才能見到后天的太陽。”
盛大總裁陳天橋說,在2001年之前,盛大每日 都可能死去;在2002年,盛大每個月都可能死去;在2003年,盛大每個季度都可能死去。陳天橋說?他最擔心的競爭對手不是市場上現有的這些追趕者,而是像幾年前的盛大那樣的一群人:堅定、執著,找到了正確的道路,充滿激情,他們很可能顛覆一個行業。
恒源祥的董事長劉瑞旗也曾經對記者說,他的使命無非是讓恒源祥多活若干年。
由此可見,沉重的危機感,其實一直壓在這些經濟巨人的心頭上,以至于這些人想要在晚上睡個好覺都比較難,危機對他們來說,一直都是家常便飯。
如果說一個企業最終的歸宿都是無法避免地走向破滅和隕落,那一個企業家的使命又是什么呢?答案非常清晰,那就是,一個企業家的使命就是要給企業?找新的生命力。怎么來尋找新的生命力,就需要企業家充分利用企業現有的各種資源,不斷對資源進行組合加工,以使其蛻變成一個更大的企業。而每一次的蛻變,都有可能給企業帶來一個新的自然生命周期,當然,也可能這種冒險會把企業帶到死亡線上。
歷史已經證實了一切,從通用電氣、IBM、克萊斯勒、JP摩根集團、長江集團等世界著名公司的發展史上看,公司每一次的戰略轉型與經營蛻變,都給這些企業帶來了新的生命成長空間。所謂的新生命、新空間,說白了,就是使一個企業頑強地、持續地活著的條件。
由此可知,活著,對一個企業來說,是最大的目標,是最核心的追求,是最大的成功和意義。
當汶川大地震中救援人員在北川縣景家山廢墟里,成功搜救出被掩埋了101個小時的幸存者王福秀,獲救者用微弱的聲音說“我要水,我要水”的那一刻,有多少人為她獲得生命,重新活過來而淚濕衣襟。一個個奮戰不息的軍人,一個個同死神抗爭的幸存者,一次又一次地詮釋了“活著”的意義。活著,活著就是一切,就是最偉大的勝利,最了不起的成就。
活著的意義太重大了,一個人如此,一個企業也是如此。假設,上蒼給你唯一的一次機會,給你制定一個殘酷無比的競爭法則,讓所有?企業都在一起搏殺,而勝利者只有一家的時候,你是否有勇氣成為這個唯一?是否有勇氣和能力擊潰所有對手獲得僅有的歸途,成功地活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