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想一:產業轉移范圍擴大
富士康的轉移并非首創先河,阿迪達斯才是第一批撤出中國的外資企業,但是富士康作為勞動密集型和
制造業
的標桿企業,其一舉一動都會產生很大的影響,尤其是在中國企業的勞動力成本進一步提升的今天,富士康在美國、巴西、印度等國設立工廠就更容易引發對中國制造業未來前景的悲觀猜想。
產業轉移是歷史趨勢,日本、韓國都曾經歷過大范圍的產業轉移,如今的產業轉移只是重新在中國出現而已。可以預見的是,雖然當前中國制造的產業轉移多集中在代工、服裝鞋帽等勞動力密集型行業,但機械加工、制造等行業也將面臨往海外轉移的趨勢,區別在于密集期未到而已,但留給中國制造的時間已經不多。
猜想二:破產倒閉潮將進一步蔓延
繼續第一個猜想的延展:每一輪產業轉移都會伴隨著大量的并購重組,以此實現行業集中度的提升。視線轉到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這些地區90%以上的企業都是小微企業,而且多為貿易型、代工型企業,從事著高風險(匯率風險)、低技術、低利潤的行業,其贏利模式極端畸形—不是靠產品贏利而是依靠出口退稅贏利。這種贏利模式注定了他們是扶不上墻的阿斗,也注定了這些企業必然會退出中國經濟的舞臺。
做企業就像是做人,生老病死是常態,但是命運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靠自己主宰,而非靠政策、靠外部環境。換言之,經營企業要么做強、要么改行、要么關張,沒有第四種選擇。與其怨天尤人,不如調整戰略、完善組織、培育能力。但可怕的是,至今仍有許多企業沒有做好準備或者抱有僥幸心理,因此,2013年必然會有很多企業倒閉破產,或者被別的企業收購。
猜想三:企業升級/轉型將成為主旋律
我始終認為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是個偽命題,因為中國制造距離世界一流水平還有很大的差距,所以中國制造們至少在未來10年之內不要談什么中國創造,先把制造搞好了再說其他的。
企業升級是向著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高精度的加工制造、裝備制造進行升級,這對生產流程、生產工藝、員工素質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并不必然導致企業在生產設備上的大量投入。企業設備升級是次,觀念升級是主。至于企業轉型,更準確的說不是讓企業改行、從事全新的業務,而是從身處產業鏈末端的
銷售
型企業(如貿易型、代工型、出口型)向中上游(如產品研發設計、產品生產制造)進行轉型,實現產業鏈的上移和產品/服務價值的提升,并且,這種轉型和升級是必修課而非選修課,如果不及格則有生死之虞。
無論是升級還是轉型,都是為了更好地提升企業在產業鏈當中的話語權和含金量,畢竟當下的中國已經進入一個人口紅利消失殆盡、成本優勢不再突出的階段,環境尚且在變化,企業又怎能以不變應萬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