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企業的利潤眼光都普遍放在市場的板塊,拼命的開發市場,提升新老客戶業務量的增長,
績效
設置也是以市場為主。很多生產型企業的經營者恰恰忽略了內部運營的板塊,其實通過成本控制也可以降低無關費用投入,按照利潤等于
銷售
減成本來換算,通過成本控制節省的資金就是可觀的利潤。
生產型企業成本控制的方式主要有生產計劃專員的配置、負盈利產品線的剝離、績效掛鉤的生產運作、優化應收款的回收等四種措施來進行,本文將就所說的四種方式來進行詳細的描述,以解釋生產型企業成本控制的經營重心。
生產計劃專員的配置
生產型企業的每個生產環節的原料需求,都是由班組長或員工按照當日加工數量來領取加工原料,由于無法監督到位,由于員工的工作疏忽,會出現一個產品反復加工的情況,這樣就會大量增加原料的使用數量,本來1:1的配置,結果會出現1:5以上的實際使用量,造成可變成本的急劇上升,也是很多企業市場明明業績不錯,但原料供應成本反而急劇上升,占用大量成本而使利潤迅速下滑,這樣的情況在單個產品多個加工環節的企業里更加嚴重。
原美公司是一家義齒生產廠家,年銷售額在1500萬左右,擁有活動部與固定部兩大部門,其中固定義齒部門的生產環節有7個,原美公司負責人發現,不管市場的業績如何,月末一統計經營報表,公司的總成本支出占據了大量的份額,使得原美公司每月的現金狀況常常陷入被動,經營者搞不清楚為什么較高的銷售額可公司總是見不到錢。
為了找到解決辦法,原美公司實行了內部生產流程優化工程,聘請專業的流程優化團隊進行診斷;經診斷發現,成本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公司對產品單環節單件的原料使用沒有明確規范,使得員工在加工過程中毫無節制的對問題產品進行重復加工,增加了大量的原料成本;發現問題后,公司增設了專門的生產計劃專員,詳細核算單件產品每個環節的原料使用量,再根據生產辦報出的每日產量,來為各部門制定原料使用量的標準數,由組長統一領料并簽收,超出使用部分扣除當班組長的績效分數,并對當事責任員工進行罰款懲戒,制度執行后,每月成本竟然下降了四萬多元,一年核算就是近五十萬元的利潤。
正規的生產企業都配有專業的生產計劃員來對材料的使用進行計算監控,但國內有相當多的生產型企業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一個規范經營的企業,必須對原料的使用做出有效監督,才能更好的為企業節省無效成本的投入。
負盈利產品線的剝離
負盈利產品線的存在有時候也是企業無法隔舍的地方,因為低價產品會給企業帶來一定的現金流,有的負盈利產品線存在的意義是為了做為敲門產品既而帶動其它產品的銷量。
如果不是為了靠低價來沖擊市場占有率,負盈利產品線絕對是企業要考慮去除的重點工作,負盈利產品線占據了企業相當大的經營成本,使得生產企業在付出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后卻無法得到相應的利潤,賠本賺吆喝是一種最無奈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