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實力”的差距
《當代經理人》:在“軟實力”的維度上,哪些世界級的成功企業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分別在哪些方面的“軟實力”最為突出?
謝祖墀:我們提出,軟實力有四個維度:成為技術和創新的領導者、富有魅力的管理和領導力、成為有責任感和影響力的企業公民,以及抓住客戶物質和精神上的渴望。許多世界級企業在這幾個維度上各有建樹。
《當代經理人》:中國企業在“軟實力”的構建上,與一流企業的差距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這其中,哪幾個方面的“軟實力”是中國企業特別需要提升的?
謝祖墀:目前在軟實力的培養上,國內企業比較突出的一點是他們開始重視企業社會責任(CSR)。比如很多企業在四川地震賑災時的慷慨解囊,得到了消費者的認可和贊賞。
除了企業的社會責任感,國內的企業還可以在軟實力的第二個維度“富有魅力的管理和領導力”上面多下功夫。很多成功的跨國公司在這方面都有所建樹。
企業領袖本身是企業的一面旗幟,是企業品牌的一個“特寫”。目前國內也有很多鼎鼎大名的企業家,他們才智過人、獨當一面,但是其國際知名度卻不盡如人意,中國的企業家在這方面還存在很多的上升空間。
此外,在技術創新方面,中國企業做得還很不夠。中國企業擅長模仿和引進技術,模仿很方便,也很快速,會給中國企業帶來一些后發的優勢,但是建立在模仿之上的優勢難以維持,也難以讓中國企業走出國門,立足國際市場。現在很多中國企業已經認識到模仿最終只是一條“末路”,并開始致力于企業的技術創新和業務創新。比如華為,他們擁有一支上萬人的龐大的研發隊伍,每年將巨額的資金投入研發,這種對研發和技術創新的投入在國內企業中是罕見的,也正是這種對自主知識產權的重視,幫助華為迅速崛起。
軟實力的培養和發展,需要“制度”來保駕護航。很多國企自信滿滿,覺得自己有鮮明的企業文化,可是當它走出去、進軍海外的時候,這種“文化”就銷聲匿跡了。將軟實力的發展制度化,能夠保障軟實力的發展延續,也能夠在企業“走出去”的時候,將軟實力輕松地復制到海外,使海外的員工和顧客接受并信服。
《當代經理人》:你認為,中國企業應該如何補上“軟實力”的短板?
謝祖墀:盡量認識到了軟實力的重要性,很多企業在具體執行的時候還是會覺得無從下手。對企業而言,要想成功打造軟實力,首先必須對軟實力的不同發展方式有所了解。我們曾提到過軟實力有四個維度,這四個維度其實也可以說是企業的軟實力的四個表現方式,企業應該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選擇最合適的維度開始著手。
“軟”與“硬”的融合
《當代經理人》:依照你的經歷和視野,你認為,中國企業在“軟實力”的層面,有哪些值得肯定的地方?哪些中國企業在“軟實力”上的突出表現,給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謝祖墀:許多中國企業也開始著手培養軟實力,從軟實力這四個維度來衡量,比如華為、海爾等重視技術創新已成為本行業的技術領先者;也有越來越多企業開始重視企業社會責任。
《當代經理人》:在“軟實力”和“硬實力”的搭配以及相互融合方面,請你談一下自己的看法。
謝祖墀:變革 開放30年,中國企業的發展大多是重視“硬實力”的建設,看重“硬”的指標,很多中國企業迅速的在變革 開放的大潮中成長起來,在規模和資金方面積聚了強勁的“硬實力”。但在“軟實力”方面卻稍遜一籌。在企業發展的第一階段,看重基本能力建設是必需的。不過僅憑基本能力不足應付下一階段的挑戰。中國企業必須更成熟一些,在發展硬實力的同時適當的發展軟實力,更佳者能運用巧實力(smart power)實現企業的目標。
巧實力,是企業均衡利用其軟實力和硬實力,從而“軟硬兼施”的能力。簡言之,就是該用軟實力時就用軟實力,該用硬實力時就用硬實力。表面上看,軟實力與硬實力似乎是對立的,實際則不然。軟實力和硬實力是可以互相轉化、互相結合的。
硬實力擁有者,往往可以通過高強度的手段立即獲取短期利益,但卻未必能確保長期利益;但如果完全依賴軟實力,凝聚力會相對較弱,一旦新挑戰出現,看似穩定關系或狀態便容易生變。因此,適度地善用巧實力,才能讓企業真正發揮它的實力,一方面使硬實力的成果能持久,另一方面避免軟實力成為空中樓閣。
比如, 英特爾 核心處理器技術在業界長期處于領先水平,這當然是一種硬實力,但這種硬實力的生成,則是源于其長期堅持創新和科研所積累的軟實力。英特爾在業界長期處于領先水平的硬實力,又形成了其業界權威形象的軟實力。靈活運用這些軟、硬實力,就形成英特爾在核心處理器行業強大的巧實力。
中國企業由小到大,在很長時期內絕大多數企業還奔波在生死之間,更多是做大做強硬實力,而忽視軟實力的建設,更少談得上巧實力的運用。不過,在全球企業實力的壯大過程中,也往往是硬實力的培養先于軟實力。如果要求中國企業在起步階段就同時具備軟、硬實力,稍顯苛刻。但是,現在不少企業已經脫離生死線,硬實力積蓄到一定階段,企業家們對巧實力的思考運用也應提升到戰略高度。
我認為,建設巧實力,中國企業最大問題之一是軟實力不足。企業硬實力容易量化,而且投資收益見效快,很容易被企業所接受。然而企業軟實力的建設,難以量化,培育周期長、見效慢,自然被一些以“急功近利”為導向的成長型企業所忽視。開始在國際舞臺上嶄露頭角的中國企業在展示巧實力時,資本、設備等硬實力已讓很多全球同行刮目相看,但另一只手中的軟實力籌碼則沒有幾個。軟實力的缺乏越來越大地困擾著中國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