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酒店業門戶網站邁點網發布了《2012年12月全國星級酒店開業統計報告》,其中中國本土的品牌碧桂園共有兩家高星級酒店開業,位列第三。而綜合2012年全年數據,在開業最多的前10個品牌中,本土品牌萬達、碧桂園、金陵、開元榜上有名。
也正是在這一年,中國本土酒店品牌展現出新氣象。一些中國本土的旅游企業和地產集團集中發力,打造自己的酒店品牌。安麓、諾金、唐拉雅秀、萬達嘉華、鉑瑞等一批新酒店品牌密集進入公眾視野。隨之而來的,是一場關于本土酒店品牌能否走上一條崛起之路、本土酒店品牌在與國際酒店品牌競爭中勝算幾何的討論。
在面對面競爭中成長
“客觀地講,我們對于現代酒店的認識,是由國際品牌做的啟蒙。”中國旅游研究院院長戴斌這樣評價國際酒店品牌。1979年,我國開始發展現代旅游業,此后為了接待外賓,陸續建起一批現代意義上的酒店,
北京
建國飯店即是其中的代表。1982年,北京建國飯店引入第一家國際
酒店管理
集團香港半島集團。1984年,國務院頒發《推廣北京建國飯店
經營管理
方法的有關事項》,全國掀起“學建國”的熱潮。同年,假日集團登陸中國,1985年國際酒店集團雅高進入中國大陸,此后國際酒店集團紛紛進駐中國。
“可以說,目前國際上主要的酒店品牌都能在中國找到成員店。”戴斌認為,出現這種局面有其必然性。“一是因為當時我們自己的管理經驗不足;另一點,當時國際酒店集團主要來自美、日、歐等發達國家,具有經濟優勢。”但是,在經過了30多年的發展之后,局面悄然發生改變。
“由于在中國擴張速度過快,國際酒店品牌自身在
人力資源
、
市場
營銷
方面的短板開始凸顯,經營壓力加大。”戴斌說,與此同時,中國酒店的客源市場發生重大轉變,逐漸從外向型轉為內向型,本土客源比重加大,且消費水平逐漸提高。諳熟中國傳統文化、習俗的本土酒店品牌在為國內客源服務上更具優勢。于是,一批本土酒店品牌在與國際品牌“面對面”的競爭中不斷學習,逐漸成長起來,并占據一定市場。錦江、金陵、建國、花園、維景等本土酒店品牌在酒店管理專業化道路上不斷前行。其中,錦江成功收購美國第三方管理公司州際,為中國旅游企業的國際化運作提供了難得的案例。
進入本土酒店品牌創設時代
2005年底,南京希爾頓國際大酒店,因為沒有完成管理協議中約定的盈利指標,股東方提前中止了與國際著名飯店管理公司希爾頓簽下的10年托管合同,將管理權交給股東方之一的港中旅集團,并且將酒店更名為南京維景國際大酒店。就在港中旅接管南京希爾頓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南京“丁山香格里拉”也正式更名為“南京丁山花園大酒店”。希爾頓、香格里拉兩家外資酒店管理方的相繼離去,曾被南京當地媒體稱為“地震”。
港中旅接管之后,南京維景國際大酒店很快就從希爾頓經營時長期虧損的困境中走出。“有一套符合中國國情的管理大綱”維景品牌曾經這樣總結自己的成功經驗。戴斌也指出,相比較而言,本土酒店管理公司更加熟悉中國人的消費需求。“西餐和中餐、咖啡與茶,中國人還是更傾向后者。”戴斌說,諸如此類的消費習慣上的區別,一定程度上影響著酒店經營狀況。
華美酒店顧問機構首席知識官趙煥焱指出,目前國際酒店集團收取的基本管理費是酒店整體營收的8%,是一筆不小的開銷,這也是促使更多酒店業主方選擇自己做酒店管理的原因。經由城市綜合體和旅游綜合體建設而積淀了酒店批量規模的萬達集團推出自己控股的酒店品牌,此外,碧桂園、綠地、富力、恒大、世貿等一批地產商在酒店產業領域中也進行戰略布局。基于此,戴斌認為,中國本土酒店品牌創設的時代已經到來,并且這一輪的品牌創設顯得更為理性,更為專業,也更加商業。
仍需學習國際品牌酒店
近年來,我國旅游業發展迅速,對酒店業產生了強大的帶動作用。此前有消息稱,基于對中國酒店市場前景的樂觀預期,洲際華邑酒店規劃在未來15到20年內分布中國100個城市,并將成都、西安、泉州、海口、張家界等二三線城市列為主要選址區域。被國際酒店品牌相中的二三線城市也正是中國本土酒店品牌的主戰場。戴斌認為,從城市的消費水平來看,中國本土酒店品牌更有價格優勢。
“但是,整體而言,目前國際酒店管理集團的強勢地位并未發生根本改變。”戴斌指出,在中國現有的五星級酒店中,本土酒店品牌也就占到十之二三。此外,中油酒店管理公司總經理高天明也指出,不少國際酒店集團已經開始調整經營管理戰略,在其官方預訂網站增加了中文頁面,以此吸引更多的中國客源;許多國際酒店集團已經或正在開發針對中國客源結構和消費習慣的酒店產品或酒店品牌,以此來搶占或鞏固中國的市場份額。
本土酒店品牌要想與國際品牌酒店“分庭抗禮”,還有許多地方需要向國際品牌酒店學習。戴斌指出:“國際品牌酒店注重對品質的維護,有時甚至是不計成本的維護。同時,它們都有一套完備的國際營銷網絡,建立起的會員體系值得我們學習。”戴斌說,過去認為酒店是勞動密集型行業,事實上,酒店還是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行業。“智慧酒店應該是未來酒店的發展方向,但是,目前大多數本土酒店對信息技術的理解還停留在有pos機、內部管理系統層面,缺少基于互聯網的營銷體系、會員體系。”
未來酒店間的競爭更多的將是品牌的競爭,在國際客源以及高端客源市場,國際酒店的品牌具有很強的號召力,且已形成忠誠的客戶群體。而中國本土酒店目前欠缺的正是叫得響的品牌,目前,國內很多酒店管理公司還停留在輸出管理的層面,而不是通過輸出品牌來進行擴展,導致成員酒店發展緩慢。戴斌指出,酒店的品牌建設離不開強大的人力資源和信息資源的支撐,同時,要有長期的規劃和必要的資金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