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年,世界經濟增速明顯放緩,整體上處于危機后的調整期。而在國內,原來的經濟優勢減弱,新的優勢尚未形成,企業經營環境短期內基本無法扭轉,預計2013年會與去年持平。
對于中國企業而言,不妨運用逆向思維進行2013年度的經營思考。過去十年里,中國出口平均增長21.7%,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倍多,媒體說是“略有放緩”,但姚紹龍認為是“趨于理性”,是一路狂飆之后的緩沖而已,這都是因為之前發展太快造成的落差而已。此外,目前,美國等歐洲國家實施“再 制造業 化”,以互聯網、新能源為主的第三次工業革命浪潮正在興起,再說,中國的城鎮化率和服務業占GDP的比重都只有40%,西方發達國家都在70——80%之間,這中間蘊藏著多少的空間和機會啊。
也就是說,中國經濟雖然遭遇困難,但增長的潛力依然存在。對于中國企業而言,其實不是業績下滑,而是出口的競爭力下降;不是遭遇市場障礙,而是遭遇自身瓶頸;不是沒有機會,而是發現不了機會、把握不了機會。是我們自己僵化的思維和落后體制,束縛和阻礙了潛力的發揮和經營上的創新。所以,姚紹龍認為,一個企業要想成為持續經營的好企業,就必須遵循如下原則。
好企業要相信政府但不要依賴政府。毫不諱言,國家政策對經濟有很大的刺激作用,這是不可否認的,但都如同飲鴆止渴,會留下很多的后遺癥。所以,做企業不能依賴政府,要把握市場脈搏、要熟悉并遵循經濟規律。企業家如果總想著怎么把準政府的脈搏,他就不是一個合格的企業家,而依然是一個傳統的農民——靠天吃飯。優秀的企業需要做到的是旱澇保收。企業如果每日 都在猜政府下一步會采取什么措施,并且以此為基礎制定經營計劃,就已經很危險了。
好企業應該賺經營的錢,而不是賺機會的錢。過去30年,中國經濟其實不是市場經濟而是機會經濟,很多人也不是賺了市場的錢而是機會的錢,是政策紅利、人口紅利和成本紅利。因為之前的發展太順利了,所以,很多的中國企業今天就很不適應,這是缺乏經營能力所致。一個好企業不能老是靠準確判斷宏觀形勢而取得成功,而是靠用心經營去獲得成長的。GDP增長8%,活得很好,GDP增長3%,也可以活下去,這才是好企業。
好企業不會被冬天凍死而應該讓機體更強壯。生活中有一種常識,應對寒冷的最好辦法不是躲在房間不出門,也不是穿上所有的衣服讓自己很臃腫,而是想辦法練內功,鍛煉自己的身體,怎強自己體質。所以,在經濟形勢不好時,企業家就應該多學習一點科學經營知識,趁機練好自己弄得內功,完善自己的組織和流程,打好企業的基礎,從而告別低成本擴張模式,探索企業創新之路,多設法去創新轉型。從而獲得持續的成功。也把自己鍛煉成為企業家。
馮侖先生有一句話:偉大的企業都是熬出來的!所以,做企業必須要“熬”。如果一切都順風順水,干什么、怎么干都賺錢,還要企業家做什么?企業家就是在逆風逆水的情況下,在外部經濟環境極為不確定的情況下,依然能夠找到生存和發展之道。有一句話說,企業最寶貴的資源是人,但姚老師告訴大家,市場經濟環境中最寶貴的
人力資源
卻是企業家。如果沒有企業家,任何資源反而會成為累贅,拖累經濟的發展,所以,每一個企業家都要對自己有信心,找到自己的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