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企業對價格戰避之唯恐不及,認為這種“行業非理性”對所有卷入其中的企業都將是災難性的后果,因此對中國企業在海外市場的降價行為感到不可理喻。
中國企業顯然有不同的看法。只要降價是銷量和利潤增長所必需的,它們就會毫不猶豫地加入價格戰。過去10多年來,中國企業在家用電器、個人電腦、移動電話和汽車等領域都發起了多次價格戰,許多企業因此躍升為市場霸主,不僅贏得了領導性的市場地位,而且提升了利潤。
兩個經典案例
彩電業
1996年初,中國的彩電市場高度分散,生產企業超過130家,平均每家企業的銷量不超過12萬臺。這些企業多數運營低效,沒有規模經濟,在當地市場受到地方政府的保護。因此,企業欲擴大
銷售
額,通過進入新市瞅采取并購手段取得規模經濟的運作空間很校此外,當時彩電業是個兩極市場,國外品牌占據高端市場,相比本土品牌享有20%的溢價,在中國市場占據主導地位。而本土品牌雖然質量和國外品牌相差不大,卻在低端市場相互競爭。
由于通過橫向和縱向流動以增加銷量的機會都很小,到了1995年末,本土彩電企業的生存空間越來越校1996年進口關稅下調,小屏幕彩電從60%降至50%,大屏幕彩電則從65%降至50%,這給中國彩電企業帶來了巨大的價格壓力。此外,跨國公司看到了中國市場的潛力,紛紛到中國投資設廠,擴大產能。據估計,如果這些公開宣稱的擴張計劃全部施行,兩年時間內這些企業將為中國市場年均增產1000萬臺彩電,屆時國外品牌將全面占領中國市常當時一家全球彩電企業大膽預測,只要它在3年時間內向中國投資30億美元左右,就能摧毀長虹。
長虹是當時中國最大、效益最好的本土彩電企業,擁有17條生產線,其產能至少是國內第二大廠商的兩倍,它同時也是許多彩電元器件的最大生產商。作為一家在當地高度垂直整合的公司,又地處欠發達地區四川,長虹相比其他國內廠商享有明顯的成本優勢和最高的利潤率,其凈利潤率約為20%,遠高于國內競爭對手。
盡管如此,長虹還是苦于市場份額無法繼續增長。1995年末1996年初,長虹開始考慮換一種思路。在訪談了一些定價專家,在許多地區作了大量的市場調查,并對返回的數據進行了深入分析后,長虹高管一致認定,價格戰是實現市場領先的最佳選擇。
一方面,價格戰可使那些規模小且效益差的國內對手進退維谷,它們如果跟著降價就要遭受嚴重的利潤損失;如果維持高價,就會失去可觀的市場份額。無論如何,它們都將在沒有當地政府幫助的情況下勉力維持生存。當時中央政府施行緊縮性的財政政策,地方政府已不可能再給予它們財力支持。
另一方面,大幅降價也將使國外對手陷入窘境。如果它們作壁上觀,市場份額將被長虹侵蝕;如果加入價格戰,它們高端市場的銷量就會銳減,利潤率下降,而且低價還將破壞它們的品牌形象。此外,跨國公司任何劇烈的價格變動都需獲得母公司的批準,決策過程十分漫長。因此,長虹預期它們至少在初期不會跟著降價。
長虹發動價格戰的信心還基于這樣一個事實:1996年初,中國彩電業進入了快速增長階段。大降價將激發出彩電業的強勁需求,而長虹是當時第一家在國內
上市
的彩電企業,享有較高的品牌認知度,在本土品牌中也有高品質的品牌形象。
一旦價格戰打響,長虹還有許多其他優勢。1996年初,長虹有大約100萬臺的彩電庫存。同時,作為本土最大的彩電生產商,長虹已和彩電業一些關鍵元器件供應商結成了緊密聯系,這些供應商能為長虹擴大生產提供支持。
長虹進一步分析后認為,價格戰要奏效,并不需要很大的降幅。由于降價前和國外品牌就有20%的價差,因此只要降價10%,長虹就將和國外產品拉開30%的價差,此時許多本土廠商將無利可圖,而長虹當時的利潤率是20%,完全承受得起。于是在1996年3月26日,長虹打響了價格戰,宣布對所有的17~29英寸彩電降價100~850元,降幅為8%~18%不等。
價格戰的發展基本不出長虹所料。最初,大部分本土廠商選擇觀望。直到6月6日,當時四大本土廠商的康佳才跟著降價20%。跟隨者反應遲緩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對此毫無心理準備,不知如何反應;二是低估了價格戰的影響,因為當時市場高度分散,不同品牌在不同地域分別占據主導地位;三是許多國企尤其是熊貓和SVA,其彩電單臺成本較高,利潤率很低,無法承受8%~18%的降價幅度。熊貓當時正準備1996年5月在香港上市,它和牡丹都指望政府干預長虹的“非理性”行為。
有些本土廠商則迅速作出了反應。TCL當時是一家中等規模的電視機制造商,它在4月1日首先作出回應,宣布對彩電讓利200~300元;另一家中等規模廠商廈華也宣布降價10%。不過由于產能約束和關鍵元器件供應短缺,它們只對小屏幕電視降價。
國外廠商正如長虹所料,沒有跟隨。例如,索尼和松下都決定繼續據守高端,專注于質量和功能。
價格戰使長虹大量曝光,對銷量產生了積極影響。幾個月后,長虹總體市場份額從16.68%竄至31.64%,25英寸彩電從20.76%增至45.25%,29英寸則從14.37%增至17.15%。一些快速跟隨的中等規模廠商如TCL和廈華,市場份額均增長了2%以上。而許多銷售額低于20萬元的小企業則遭受了巨大的市場損失。1996年1~3月,在全國最大的100家百貨商店中,共有59個本土品牌的彩電在銷售,到了4月,只剩下了42個。在價格戰中,這些小企業的市場份額下降了15.19%。而那些沒有跟隨的大企業中,熊貓的市場份額從7.6%降至5.8%,SVA從5.5%降至2.6%。
國外品牌也未能幸免于難。降價前,進口產品與合資企業產品占了64%的市場份額,本土品牌共占36%;價格戰后,1996年底本土品牌的市場份額增至50%左右。1997年,中國彩電前10大暢銷品牌中本土企業占了8個,其中最暢銷的長虹、康佳、TCL分別占了35%、15%、10%的市場份額。國外品牌只有索尼和飛利浦進入前十,各占5%。這樣,長虹發動的價格戰顛覆了中國彩電市場的格局。
微波爐業 1996年8月至2000年10月,格蘭仕共發動了5次價格戰,從而成為世界最大的微波爐廠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