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三十多年里,由于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中國企業也經歷了快速成長的大好時期,但隨著中國經濟增速的放緩和世界經濟的衰退,中國企業必須要從快速成長轉變到持續增長的道路上來,但對大部分中國企業來說,其實并沒有做好這個準備。由于在過去的十幾年里,中國經濟每年以超過兩位數的增長率增長,創造了經濟學中的奇跡,在此背景下,產生了許多所謂的幸運企業,這些企業不是靠自身的科學管理和科學經營通過有序的市場競爭取得成功,而是抓住了某些機遇,靠投機和市場的某些不健全的游戲規則而快速成長起來,有的甚至一夜暴富。管理學上有一句話:颶風來了,豬都會飛,就是這個道理。但是如今面對日益規范的市場規則和中國經濟的放緩和世界經濟的蕭條,那種一夜暴富的案例已成為美好的記憶,這種好事已喪失了它的生存土壤,中國企業也必須老老實實的回到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上來,必須走一條持續發展的道路。
要想走一條持續發展的道路,中國企業必須要進行以下的戰略轉型和管理上的蛻變。首先要從機會驅動向戰略驅動轉變,過去企業某種程度靠的是一次次的機會主義,在大變革的時代,誰的嗅覺靈敏,誰可能就會能抓住機遇,誰就能掙到錢。但是隨著市場的規范和市場需求的減弱及企業的發展,企業遇到了一個發展瓶頸,靠機會是不行了,一定要靠正確的戰略定位才能進一步發展。
其次企業一定要從老板驅動向組織驅動變革,企業創業初期靠企業老板驅動是可以的,但是隨著企業規模的日益擴大,隨著員工的人數不斷增加,光靠老板一個人去管理和調動企業里的各種事務和每個員工是不行的,要靠科學的組織架構,要從人治管理實現向制度管理的過度。
第三,要實現產品驅動向品牌驅動的轉變。在市場競爭不大和商品種類不齊全的前提下,企業只要有產品就可以賣的出去,但是市場發展到了今天,一個產品有幾十家廠子在生產,消費者面臨的是幾十種選擇,企業一定要靠品牌贏得市場和消費者的青睞。
第四,企業還要從單純的 銷售 驅動向服務驅動轉變。如今企業賣的不僅僅是產品,還要賣的是服務,消費者在購買到合適的產品的同時,還要對比是否能得到相應的服務,有時服務比產品本身更重要。當年海爾就是及時轉變銷售為服務,使海爾的品牌和銷量一下子增加了幾十倍,把其他競爭對手遠遠的甩在了后面。
第五,企業要實現制度驅動向文化驅動的轉變。縱觀成功的企業,一定是靠文化管理取得成功的。當年一夜被日本企業超過的美國,經過幾年的研究,得出了一個結論,之所以被日本企業超過,是因為日本企業創造了一個全新的管理模式,這就是文化管理模式,以至于美 國學 者柯林斯寫出了《Z管理——從優秀到卓越》的管理名著。沒有文化的管理是沒有生命力的,中國企業還要注意一個問題,就是一定要從制度驅動向中國化文化管理驅動,這里的中國化很重要,由于國情和企業人的背景文化不同,中國企業一定要建立符合中國國情、時代精神和 企業管理 實際的中國化文化管理模式。僵硬的制度管理是與中國傳統哲學的人本管理相違背的,要想走一條可持續的發展道路,中國企業必須要走一條西方管理制度與中國文化相結合的中國化道路。
第六,要實現個人能力向團隊能力驅動的轉變。靠能人文化已不適應當代企業的發展了。隨著市場越來越規范,
企業的發展要靠一支優秀的團隊才能發展,現在中國企業第一代企業家由于年齡的問題已快退出企業管理層,中國大部分企業都面臨著接班問題,選一個優秀的接班人是困擾企業家最大的問題,但是國外成功的企業其實選誰當接班人并不重要,因為他們在企業發展過程中,就重視團隊的力量和建設,經過若干年的培養,一支優秀的團隊的建立比一個優秀的CEO更重要,所以韋爾奇就說:把誰放在我的位置上,都會取得成功的,因為通用有一只優秀的團隊。所以要想實現可持續的發展,企業一定要從個人能力驅動向優秀團隊驅動轉變。 中國企業的快速增長期已經結束,中國企業必須要通過從機會驅動到戰略驅動、從老板驅動到組織驅動、從產品驅動到品牌驅動、從銷售驅動到服務驅動、從制度管理驅動到文化管理驅動和從個人能力驅動到團隊驅動的系列變革,才能走上一條持續發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