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核心競爭力,是中小企業最大的戰略失誤!不懂核心競爭力,是中小企業最大的知識失誤!不提核心競爭力,是中小企業最大的觀念失誤!
全球經濟蕭條的大背景下,中小企業何去何從?面對這一嚴峻的命題,不同企業做出了不同選擇:有的選擇了退出,有的選擇了退化,有的選擇了改行,有的選擇了硬撐,有的選擇了等待。難道就沒有更好的出路了嗎?
中小企業抵抗風險的能力越來越弱,難道真的是因為缺資金、缺人才、缺技術、缺產品、缺市場這么簡單嗎?
今日之果,必有昨日之因。核心競爭力的缺失才是中小企業各種問題的根源所在。如果從起步開始就有意識的打造自己的核心競爭力,那么今天企業所面臨的絕大部分問題將迎刃而解。讀者肯定會問“有那么邪乎嗎”,嘿嘿,真的就有那么邪乎。
我接觸的中小企業太多了。這些企業的老板們每次見了我都會問:范老師,我這幾天遇到了這樣的問題;范老師,我這幾天遇到了那樣的問題。聽起來好像愁的很。其實總結出來,無非就是下面這幾種情況:
1.沒方向。企業整天都覺得很迷茫,好像天天在尋找方向,但始終又沒有方向。當初偶然發現一個機會,然后就自己創業了。這個機會推動企業一直處于賺錢狀態,于是企業沉浸在喜悅中,高高興興的低頭拉車。突然有一天發現錢不好賺了,就開始大呼小叫,天塌了一樣。其實隨著環境的變化,以及企業發展的需求變化,那個機會對企業所起的作用正逐漸消退,只是企業一直忙于掙錢,頭始終沒顧得上抬起來過,所以沒有發覺變化已經在發生。當企業發覺時,問題已經嚴重了。加上企業缺乏或者沒有分析市場走向的專業能力,方向自然就不清晰了。
2.缺產品。沒有拿得出手的產品(包括服務)。仔細數數,企業的產品不少,但深入分析一下,哪個都沒有競爭力,自然也就沒有生命力。市場上哪個產品流行,他也搞一個,表面看差不多,其實是比貓畫虎。哪個企業在招代理商,他就勇敢的沖上去,管它懂不懂,有困難找廠家嘛。反正不管什么事,一上手就能賺點錢,哈哈,感覺很好。別人改進了,他還這樣,別人換產品了,他還這樣。為什么呢?原來的產品能賺錢嘛,費那勁干嘛。或者他也想換產品,或者改進什么的,但起步時錢賺的太容易,創新的那根神經壓根沒搭上,只能是心有余力不足的慨嘆了。
3.缺人才。天天抱怨手下沒得力的人才, 營銷 隊伍很飯桶,研發隊伍很弱智,管理團隊很外行,反正都不滿意。奇怪的是,他一邊抱怨手下沒能人,一邊還在跟我吹自己是多么的厲害,多么的英明,哈,聽起來好像柳傳志一樣。
4.不賺錢。哎呀,天天忙來忙去,孩子都顧不上管,營業額好像還不錯,但就是不賺錢,利潤率很低。好像老天對他很不公:憑什么別人利潤那么高,我就不行啊,我沒比別人少付出??!聽起來還真讓人同情。
5.沒忠誠。人員流動性大,特別是水平稍微高點的人,更不好留住。所以就抱怨?。含F在這人啊,眼里只有錢,一點職業道德都不講……呵呵,其實他說的都對,人家給你打工嘛,眼里沒錢找你干嗎。
6.少機遇。
好像他的命特別不好,因為他總是說自己其實很厲害啊,多么多么有本事。但每次遇到重大戰略機遇時總是抓不住,要不是政策問題,要不是資金問題,要不是太忙了,反正沒抓住。命真是個不好呀。7.管理差。本來覺得這個項目挺好,有市場,利潤也高,但就是沒賺多少錢,企業一直也沒做起來。他說就因為管理跟不上。還真是,那管理,真讓人驚嘆:要多混亂有多混亂。他又說對了,只是不是管理差,而是壓根沒管理,完全一個外行。
8.轉型難。做來做去,老覺得像個個體戶。雖然營業規模在逐年擴大,人數在增加,但骨子里去不掉個體戶情結。一次次的轉型總是弄不成。老板倒是很勤奮,四處求學,學習 班聽了無數,錢也沒少花,結果總是不理想。
問題大體就是這些。這些問題都是大問題,任何一個都會影響企業的發展。正因為聽著像大問題,因此老板們傾注了大部分精力用于這些問題的解決和思考。可為什么問題不僅解決不好,反而成為大多企業中的普遍現象呢?造成這種局面的根源到底在哪里?
要我說,很簡單:企業從來就沒有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也就是說企業實際上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沒有推動企業生生不息的源動力。就像一輛沒有發動機的汽車,你推推拉拉它也能動,遇到下坡動的還快,但長遠來講終歸走不快,走不遠。
到底什么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這個問題國際上爭論許多年了,至今沒有定論。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就是企業需要核心競爭力,缺乏核心競爭力的企業難以做強做大,甚至生存都成問題。
核心競爭力就是企業發展的源動力,它能帶動企業持續向前;能整合企業內外資源,讓資源往一個方向使勁;能清晰企業的發展方向,能讓企業在任何時候都保持清醒的頭腦;在企業遇到重大困難時,它能幫助企業渡過難關;在企業業績增長遭遇瓶頸時,它能幫助企業拓展新業務和新市場;它能幫助企業凝聚人心,吸引專業人才;它能讓市場感覺到企業的發展潛能,從而吸引和整合更多的優質資源。這就是市場經濟,資源會向優質企業聚攏,包括 人力資源 、資本資源、消費者資源等。
核心競爭力遠比人們想象中復雜晦澀,像老子說的道。“道可道非常道”,核心競爭力也如此,說不清道不明,但它明明又在那里。如果非要給核心競爭力下個定義的話,筆者經過十幾年的研究探索、學習實踐,總結出核心競爭力應該是:
基于組織學習能力、價值觀、經營哲學基礎上的組織思維方式。
正如智商和情商的核心是思維方式一樣,一個組織的核心也是其獨特的思維方式。而這種思維方式不是老板個人的,也不是員工個人的,而是集體的,經過組織的長期積累,及有意識打造而形成的,其生長的土壤正是組織的集體學習能力、價值觀,及經營哲學。而這一思維方式,即核心競爭力又不是停留在一個具體的點上,而是散布于企業的各個價值環節,特別是價值鏈的核心環節中。因此,越是強大的企業,其核心競爭力越是難以被人看透,更無法被別人模仿。
核心競爭力是有意識的打造出來的,而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打造核心競爭力是一個極其專業的過程,中小企業無法掌握這一過程,自然也就無法建立屬于自己的核心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