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是農民,但自視為農民的兒子,扎根農業30年,建合作社,送致富經,打造農企、農村、農民緊密相連的現代大農業,誓做永遠的麥田守望者。
他不是明星,但早被罩上明星的光環,擔任全國政協委員20年,被記者們“圍追堵截”,儼然已成每年兩會一景;他提交了多份關于農村經濟發展、農民創業的提案、建議,希望當好農業經濟發展轉型踐行者。
他事業有成,但常以“準烈士”警醒,要領先,但快半步,順潮流,要理性,期待做一個把這個“準”字拉長幾十年、上百年的奠基人。
他就是劉永好——中國最大農牧企業之一新希望集團董事長,連續十年躋身福布斯中國富豪榜。
他篤信,定能生慧,勤能補拙,堅守、勤奮才有所成。
他篤信,靜心止水,寧靜致遠,心態好方能基業長青。
自省者 警鐘長鳴守望麥田
“心里裝著一個 準烈士 心態,保持一種低調、一種警惕、一種勤勉、一種進取。”
“很多朋友、專家、領導,還有那些雖然企業垮了但與我并肩戰斗過的朋友,我都邀請他們來了。”2012年6月30日晚,新希望集團30周年慶典,巨賈云集,高朋滿座,年過花甲的劉永好十分興奮,無限感慨。
面對阿里巴巴集團董事長馬云、巨人網絡董事長史玉柱等中國民營企業前100強老板的捧場,劉永好一如既往地謙遜,感慨這是大家同舟共濟使民營企業這一群體獲得認同的30年;面對那些曾并肩作戰卻商海失意的故人舊識,劉永好更是唏噓中充滿警醒。
有人說:“劉先生,你真是基業長青,30年來還沒倒。”
劉永好說:“還沒倒!這句話聽上去怪別扭的。”
但事實是殘酷的。調查顯示,中國民營企業的平均壽命不到3年。在中國,能蓬勃發展30年的民營企業算得上是基業長青了。伊利集團董事長潘剛就曾對劉永好說,你在上世紀80年代初開始創業,當時跟你同時起步的很多企業家現在沒幾個了,你成了一棵長青樹。
對此,劉永好體會切膚。“上世紀80年代中期,我開始出席一些國內企業家活動。到90年代出席這些活動時,已經有了一些變化。現在再出席企業家們的活動,變化就非常大了。原來跟我們一起開會的朋友越來越少了,現在那個時代的企業家大多不見了。有的不干了,有的去世了,有的倒閉了,有的被抓了。”
“所以,社會上有一種說法,民營企業家好多都是 兩院院士 ,要么進法院了,要么進醫院了。”劉永好滿懷感傷地說。
前車之覆,后車之鑒。在劉永好看來,盡管沒有千年不倒的企業,但要將企業盡可能做得好一些,強一些,時間更長一些。“所以,要把這些作為教科書、案例來研究。”劉永好說,“心里裝著一個 準烈士 心態,保持一種低調、一種警惕、一種勤勉、一種進取。”
這不是醍醐灌頂的頓悟,而是滄桑歲月的積淀。1990年主動捐廠一事是劉永好覺得30年來最有危機感的經歷。
那時,社會輿論關于姓“社”姓“資”的爭論非常多,民營經濟被不少人視為“資”,民營企業的所有者就是“剝削階級”。當時,不少民營企業倒閉了。“你看看統計資料,那一年,民營企業數量減少很多。關于民營企業辦不辦、該不該辦、怎么辦的討論非常多,我們的壓力特別大。”盡管已是22年前的事情了,如今說起劉永好臉上沒有一絲輕松的表情。
當時,劉永好四兄弟的新津希望飼料廠是當地甚至全國的模范典型,全國各地同行紛紛來學習觀摩,各級政府領導甚至中央領導也來視察,給予他們不少肯定。但后來,“肯定、表揚、支持的聲音少了,經常來的人不來了,反而是各種檢查來了。”
四兄弟憂心忡忡,覺得可能干不下去了,一塊兒商量后,決定把廠子交給政府。“我和三哥陳育新去找縣委書記,我說我們愿意把工廠交給政府,這個企業我們做了這么多年,有很深的感情,交給政府后,我們還是想管這個企業,而且我們相信只有我們才管得好,我們知道怎么管。但縣委書記對我們說,上級沒有說要沒收你們的東西啊。你們先回去,該怎么搞還怎么搞。不過,我還是提醒你們,做事低姿態一些沒錯。”
直到今天,劉永好對那段前途未卜的日子仍心有余悸。“企業發展會遇到很多經濟危機、市場危機、自然危機、政治危機,說不清什么時候就趴下了。我覺得那是我遇到的一次非常大的危機。”
新希望集團審計監查部副部長羅修竹對當年的事記憶深刻。當時,他剛從一家國企跳槽過來,擔任成都辦事處主任,協助劉氏兄弟處理對外聯絡和發展業務。“雖然感覺企業的業務紅紅火火,市場前景巨大,但對于下一步企業能不能繼續做大,我也很迷惘,擔心自己的未來。”他回憶說,“劉總看出了我的心思,有一天,他把我叫到辦公室,對我說,即使國家政策有變化,不允許辦私營企業了,也不至于讓企業關門吧?我們企業的產品有市場,群眾需要,所以,我們的工廠有存在的價值,不可能被關閉,最多收歸國有。到時我們就成了國有企業的員工了,你有什么好擔心的呢!他的這幾句話堅定了我的信心。”
羅修竹慶幸自己留了下來,劉永好更是慶幸成長在這個偉大變革的時代。“當時,中央都在開會商討怎么做。鄧小平南巡講話后,形勢一下子明朗了,以后就迎來了企業大發展。”
而在耳聞目睹一些故人或者企業垮了,或者被抓了,或者去世了之后,劉永好堅信,做企業要有“準烈士”的自省心態,要有順潮流、快半步的經營理念。
耕耘者 穩中求進超前半步
一定要順潮流,不能逆潮流。一定要超前,但快半步,不快一步。因為你快走一步,重心也移過去了,再挪回來不容易。走對了,好;走錯了,倒了。這其實與“摸著石頭過河”是一脈相承的。
“快半步,是我的心靈警句。”劉永好說,“ 準烈士 心態與 快半步 是相輔相成的”。
劉永好把“企業30年不倒”的一個原因歸于此。
他在新希望集團30周年慶典上發表演講時說:“很多人說民營企業的生命力只有5年、10年,我們一走就是30年。30年來,我們始終 埋頭拉車,抬頭看路 ,始終堅持植根農牧產業。順潮流,快半步,這讓我們始終沒有迷失自己,在中國經濟的幾次重大變革中獲得了快速發展。”
“我認真研究、學習了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為什么叫中國特色呢?就是中國跟別國有些不同,沒有經驗,要摸著石頭過河。什么叫摸著石頭過河?就是我們不知道前面究竟怎么樣,要一步一步摸到它,實在不行了,摸著石頭還回得來。企業的發展實際也是這樣。我們總結出來,叫做 順潮流、快半步 。”
劉永好對自己的經營理念有著務實的、頗具中國特色的理解。“一定要順潮流,不能逆潮流,一定要超前,但只快半步不快一步。因為你快走一步,重心也移過去了,再挪回來不容易。走對了,好;走錯了,倒了。而我 快半步 ,重心還在這兒,先去探好路,這半步成功了,我就能領先。如果踩虛腳了,我再退回來。這其實與 摸著石頭過河 是一脈相承的。”
在劉永好的印象中,有些人很激進,覺得自己很有本事,很有能耐,辦什么事都沖在前面,而且沖在最前面,結果往往過頭了,垮了。
1995年的一次“學習”讓他至今難忘。在當年的全國政協會議期間,劉永好等一批已頗有名氣的企業家被邀請到一位大老板那里。“他給我們指點江山。他講 我們企業每年的增長速度是10倍,多少年之后我們就可以達到世界500強。 他在上邊講,我們在下邊算,不得了,十年之后,這個企業能把地球買下來!當時,我們就覺得它活不了多少時間。果然,沒多久,這個企業就沒有了。”
腳踏實地,而不是好高騖遠,成為劉永好的一個重要原則。在新希望的決策體系中,他有一票否決權,但沒有一票通過權。
劉永好心里明白,企業發展到現在,只要不出現重大決策失誤,倒下也不是那么容易的。而企業發展到現在,面臨的機會很多,誘惑也很多,犯錯的概率也不小。他的辦法就是論證、再論證,不相信任何人包括他自己,開投資決策批判會,批不倒的才可能是好項目。這可能會使決策的過程很長,甚至在其他人看來錯失了千載難逢的機會,但劉永好認為值得。
一位四川成都媒體人回憶說,有人鼓動劉永好投資他工作的這家報紙,因為多次采訪、接觸,他被劉永好邀請一起“聊聊”。“近兩個小時,他帶著幾乎看不見的笑容,聽我分析本地媒體市場、我們報紙未來的規劃等,不時聲音很輕地提問,切中的正是報社內部也討論激烈的關鍵問題。不過,自始至終,他沒有對這樁合作有一丁點傾向性的表露。事后我才知道,任何一次對外合作、投資、并購,劉永好做決定的時間都會很長,不僅是自己要想明白,還會向許多專業人士征求意見。這種求證過程之繁,甚至會讓一些下屬感覺在做無用功,更會浪費一些轉瞬即逝的機會。但劉永好對這一切有自己的解釋,那就是他的 超前半步 理論。”
在他看來,劉永好更愿意既不斷尋找新機會,又像一個工匠或者藝術家打磨一塊石頭那樣,花上幾年、十幾年時間,精雕細刻。
一個很好的例子是新希望乳業的發展。從2001年收購四川某乳業公司算起,十多年間新希望并沒有如外界預期的那樣擴規模、打品牌,而是調整基礎生產條件,整合 企業文化 ,打造鮮奶全產業鏈,這使新希望錯過了中國乳業發展的兩個黃金期,但在新希望集團董事、新希望乳業董事長黃代云看來,做好基礎工作,確保不出安全事故,是食品行業的大前提。
“如果我們以品牌為先導,把市場打開了,生產跟不上,奶源不足,我們就只能不顧產品品質,只能跟著去搶奶源。如果那樣,2008年那場三聚氰胺風波,新希望就不可能清白地度過。我們可能比三鹿還慘,因為我們的基礎不如它。”黃代云坦言,“我們是打著劉永好的牌子在做事,不可以把這個牌子砸了。”
十年后,新希望乳業在集團內刊《新希望》上宣稱,鮮奶全產業鏈模型基本成型,并將以此引導重在奶源、牧場建設的行業第三波革命。在奶源建設上,新希望乳業通過“公司+合作社”模式,大舉興建現代鄉村牧場,用組團結社和現代農牧工人等方式保障養殖者利益,解決奶牛散養的系統性風險,最終形成持續、優質的奶源基地。這種模式更適合中國特色。
不僅僅是乳業,在其他農牧領域,劉永好也大力推廣這種“農企+農社(合作社)+農民”模式,精心做深做長全產業鏈。這種“全產業鏈”模式無疑鞏固了新希望在國內農牧食品業的龍頭地位。
“現在一些規模比較大的牛奶企業或者食品企業,很多是純加工企業,他們沒有產業鏈。換句話說,他們的牛奶、豬、雞都是收購的,是千家萬戶提供給他的,很難保證在養殖、運輸過程中無添加,三鹿就是這樣。我們比他們好得多,我們有從飼料、種苗、養殖到屠宰加工的全產業鏈。所以,到今天為止,盡管我們是中國最大的肉、蛋、奶生產企業,但我們還沒出過大的食品安全問題。這跟我們全產業鏈建設有關,我們上游下游能夠得到比較有效的控制。”劉永好對此頗感自豪。他不止一次地在公開場合宣傳、推廣這種模式,希望以此引領農業轉型。
“我不敢說今后就一定沒有安全問題,但我們要盡最大努力做到安全。”劉永好斬釘截鐵地說,“我對自己有準則,對 經理人 有要求。我們開會,先唱新希望之歌,然后讀經理人行為準則。有人說太教條,我覺得這種教條還得要。這是一種企業規則、制度、文化。這就從管理上將 準烈士 的 準 字拉長一點。”
謙卑者 能屈能伸感恩時代
企業家要有一個良好的心態,能受委屈,能冷靜、理性地判斷問題,也能感性地去思考。
“企業要長時間地生存發展,與當家人的心態有非常大的關系。我們總結了一些生意失敗的企業家特征,就是老板脾氣,都是你說我一句,我說你兩句,你說我兩句,我說你十句,你折騰我,我折騰你,最終兩敗俱傷。企業家要有一個良好的心態,能受委屈,能冷靜、理性地判斷問題,也能感性地去思考。”
在員工眼中,劉永好是個隨和、很好打交道的老板,劉永好對自己最大的肯定也是心態好。“我們和正大集團是競爭對手,在市場上拼、搶,但我們也是朋友。正大集團的高層對我們很尊敬,到處說我們的好,我也到處說他們的好,說正大是我們的老師。不要因為有競爭就成為敵人,就打得你死我活,沒有任何價值。”
正大集團20周年時,央視對話節目請劉永好去當嘉賓,有同事反對他去給競爭對手做綠葉。但劉永好并不在乎是紅花還是綠葉,在他看來,這是一次向值得尊敬的競爭對手學習的機會。
而真正讓劉永好心態更成熟的是2006年落選民生銀行董事會。“當時我心里特別的壓抑、氣憤,我是民生銀行的倡導人、發起者、大股東,一直做副董事長,而且很長時間,我是唯一的股東副董事長。經老(經叔平,時任全國工商聯主席、民生銀行董事長)因為年齡大了,好多事兒讓我協助他,幫他主持會議等。結果幾年以后,突然被整下去了,想不通。”回憶當年,劉永好臉上看不到一絲他所言的壓抑和氣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