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利豐集團的百年發展史,可以說是香港近現代經濟發展的一個經典縮影。從最初創辦時的貿易中間商,變身全球 供應鏈 的管理者,從舊式家族經營轉向現代化 企業管理 ,利豐三代管理層準確地把握住經濟變動的脈搏,不斷審視自身存在的必要性,成功把一個別人眼中的“夕陽產業”做成了“日不落帝國”,成為全球最大的消費品貿易公司。
持續前進的秘密武器:零起點再出發的“三年計劃” 近年來企業管理的一種最新發展思潮,就是從現在先跳到將來,先考慮未來世界經濟的總體環境,確定公司在這種大氣候中的發展模式和發展目標,再向后計劃。利豐的三年計劃就融合了這種思想,從三年后的目標出發,回望企業現況,找出差距,然后利用SWOT分析方法,分析企業的優勢(Strengths)、弱點(Weaknesses)、機會(Opportunities)和威脅(Threats),揚長避短,利用機會,制訂企業跨越距離的發展策略。
與其他公司相比,利豐集團企業管理的一個最重要特點,就是管理層馮國經、馮國綸兄弟對公司發展實施有目標規定的“三年計劃”。
2010年,樂裕民曾這樣形容利豐的“三年計劃”:“每隔三年我們都會考慮公司革新的問題。我們花一年的時間去審視哪些要做出改變……我們想推倒一切,從頭再來。我們放眼未來,勾畫藍圖,預見今后的貿易將如何發展,并考慮公司會遇到經濟衰退等等其他問題嗎?我們志存高遠,放眼未來,為公司尋找發展的方向。如果我們發現存在缺陷,便會通過變革來彌補。為此我們形成了一套戰略,而此戰略一旦形成,我們將會貫徹執行。雖然這個過程非常繁瑣,但這恰恰是利豐的成功之道”。
利豐集團董事總經理馮國綸認為,公司經歷了多次轉型,深深明白到市場環境變化莫測,所以每次做“三年計劃”時,都要從最低的一層開始思想:“這個生意是否值得做下去?”零起點計劃,雖然較為繁復和耗時,但優點是計劃在沒有包袱的情況下做出來,使企業管理層保持清醒,真正根據最新環境和企業狀況,評估和展望企業的將來。
“三年計劃”的最初意念,是來自中國政府關于國家發展的五年計劃。自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來的數十年間,國家一直對經濟發展制定五年計劃。馮氏兄弟認為,這種體系“可以使公司向前看,但又不會看得太遠。”一個固定年期的計劃有助企業達成中長期的目標,使企業有計劃地成長。這個固定年限的計劃可使企業訂立特定的經營目標,并按照目標有步驟、有組織地進行,并使企業轉型和改造成為企業持續工作的一部分。但是,如果按照國家以五年為期做計劃,對企業來說年期太長,有可能令企業跟企業快速轉變的市場脫節,計劃脫離實現環境;而如果計劃的年期只有一兩年的話,計劃目標就會太短視,缺乏讓計劃深化和貫徹的時間。因此,取其平衡,以三年為計劃年期:第一年是計劃和開展;第二年是整個企業努力落實計劃,爭取達到目標;第三年達到目標并做檢討。三年給予企業各個部門回轉的空間,應付與計劃有所不同的外部環境轉變,并把握最適合的時機去達到目標。
2008年4月,馮國經在接受臺灣《商業周刊》采訪時表示:“如果公司要管理得好,你一定要有你的Regularity(規律、節奏),不能今天是這樣,明天是那樣。
但這不表示我們沒有危機感。所以我們變,從穩定追求平衡,就用‘三年計劃’。計劃訂下來,就三年不變,三年來一次大變。ZeroBase(零基計劃)造好之后又Regular。”“在快速移動的世界中進行計劃,需要不斷反應變化,也需要提供足夠的穩定性來執行計劃。快速流動的資訊以及變動的環境是為了回應風向的些微變化,但是,一艘回應所有風向變化的船只永遠到不了岸邊,所以,船長需要訂一個目標,使全體船員專心一致地朝向目標,然后,再定期重新評估所在位置并做出修正。”馮國綸在美國讀MBA時曾聽到一個很有名的故事:一家制造馬鞭的企業,一門心思去研究如何做好馬鞭,把馬鞭做得出神入化,但卻不知道世道已發生變化,社會已不再需要馬鞭了,結果這家企業最后被迫倒閉,這個故事說明了解市場環境的極端重要性。馮國經兄弟認為,等到環境轉變才想到要去適應環境的企業,只是屬于小學級、中學級企業;能夠事前預測到環境的轉變,提前改造企業使之去適應未來環境的轉變,才屬大學級企業。因此,利豐決定每三年停下來全面檢討一次,看是否需要改造自己。
馮國綸解釋說:“我們有固定的三年計劃。計劃的思想就是我們不想轉移目標,我們想明確目標。在每個‘三年計劃’開始的時候,我們坐下來從根本上觀察公司的業務。我們用倒推計劃的方法,先確定三年時間內想達到的目標,找出我們現在與未來目標之間的差距,然后再看要達到目標我們必須做些什么。”利豐“三年計劃”的制訂,大致分四個步驟:
第一,通過環境分析預測三年后企業發展的基本景觀
任何企業的發展都脫離不了現實經營環境。因此,利豐的“三年計劃”首先從環境分析入手,包括對企業未來三年的出口市場、采購市場、外匯變動、產品技術、資訊技術、客戶乃至消費者的需求等各種因素的深入分析,描繪出三年以后的經營環境,即企業發展的基本景觀。
第二,從公司的愿景出發,根據預測的企業環境景觀制訂具挑戰性的發展目標
公司的愿景是一個帶領企業經營的長期方向,然后根據方向和環境制訂計劃目標。利豐的愿景是:“為世界各地企業和消費者提供合適、合時和合價的消費產品的最佳貿易公司。”從這一愿景出發,利豐在每個“三年計劃”都將根據未來企業環境變化制訂出發展目標。這一目標首先應該是可達到的,因為如果目標與企業的客觀實際情況不符,無法達到,這對企業沒有任何好處;其次,這一目標必須具挑戰性,因為在一個高速轉變的環境中,不思進取的經營將不可能保證企業持續領先。利豐認為,一個具挑戰性的目標能鼓勵公司管理層和員工走出舒適的環境,通過尋找新市場和新經營方法,達成更高的目標。而要挑戰極限,企業就必須走出過去成功的模式和框框,探索發展的新途徑、新方法。
第三,從公司目標回望企業現況,找出差距,制訂跨越距離的策略
馮國綸表示,近年來美國企業管理的一種最新發展思潮,就是從現在先跳到將來,先考慮未來世界經濟的總體環境,確定公司在這種大氣候中的發展模式和發展目標,再向后計劃。利豐的“三年計劃”就融合了這種思想,從三年后的目標出發,回望企業現況,找出差距。然后利用SWOT分析方法,分析企業的優勢(Strengths)、弱點(Weaknesses)、機會(Opportunities)和威脅(Threats),揚長避短,利用機會,制訂企業跨越距離的發展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