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行業案例的共性特征
首先來觀察一組案例,他們來自不同的行業,但同樣在最近的短短幾年成為所在行業的領先者。
堿性電池市場的南孚。金霸王、勁量等品牌在高端市場的市場占有率之和大體在15%,眾多品牌在低端市場打價格戰,而南孚最早進入中端市場,價格是高端品牌的一半,低端品牌的2倍以上,并不斷鞏固領先優勢,市場占有率達到50%以上,兩利雙手。
葡萄酒市場的張裕。華夏、龍徽、王朝、新天等眾多本土品牌把主力產品都集中在低端市場,超市零售價格在35元/瓶左右;2002年,張裕開始跳脫出低端市場,把主力產品定位在中端市場,主推解百納分品牌,超市零售價格在70元/瓶左右,至此市場份額和盈利能力都一路上揚。
櫥柜市場的博洛尼。德國、法國、意大利等國的進口品牌在少量的高端市場競爭,海爾等眾多國產品牌在低端市場苦斗,而博洛尼殺入中端市場,零售價格比低端市場的國產品牌高出約50%,被眾多投資銀行機構評為行業中最賺錢、最具成長性的品牌,并踴躍給予戰略投資。
口腔醫療市場的佳美。隨著口腔醫療美容市場的日益發展,眾多民營品牌連鎖機構進入,并試圖獲取領先地位,瑞爾口腔定位高端市場,其他大部分品牌定位低端的普及市場,唯有佳美口腔診所看準中端市場的發展契機,改變低檔的定位,定位中產階層,提升服務內容與價值,相應提高價格50%;在2006年成為全國最大的民營口腔醫療機構,規模是第2名的2倍多,而且凈利潤保持在30%以上。
……
更多的例子不勝枚舉:日化市場的上海家化、女士內衣市場的愛慕、果汁市場的匯源、小食品市場的達利園、香煙市場的紅塔山,小家電市場的美的、數碼產品市場的愛國者、自行車市場的捷安特、民用住宅市場的萬科……這些企業獲得的市場表現,有共性的特征:把品牌和主力產品定位在中端市場,不僅使自己“機緣巧合地”搭載到目前中國市場中發展最快的細分市場,而且避免了低端市場的價格苦戰。還有一些行業中,競爭者先后看到了中端市場的機會,例如手機市場、汽車市場、家具市場、旅游市場、教育市場、個人保險市場等,市場爭奪的焦點開始向中端地帶集中。
另外一組案例的對比,可能讓我們有更深的感悟。安踏運動服裝和七匹狼休閑服裝差不多同時起步、同在閩三角地區的企業,他們都是早些年通過在低端市場建立品牌,打敗雜牌產品或地攤產品,迅速建立市場地位,并且分別帶動了當地跟隨者的發展。但是,近幾年安踏力主進入中端市場,同李寧一起抵抗耐克與阿迪達斯向中端市場的滲透,這樣的品牌升級過程,使安踏擺脫了與其他閩三角品牌在低端市場的纏斗,進入了第二次發展通道。與此同時,七匹狼似乎未作多少改變,結果我們看到目前的男士服裝市場:國外的奢侈品牌又高高在上;而中端市場出現了一大批北京地區、廣州地區的相對小型的企業,以及國外低檔品進入中國搖身一變為中檔品,都做得風生水起;七匹狼在低端市場陷入緩慢增長,而且利潤率逐漸走低,更可怕的是,品牌有老化的趨向,隨著原有的忠誠客戶群體逐步進入中產階層,七匹狼的主力消費群體在流失。
如此多的案例,昭示著這些現象不是簡單地、偶然地巧合。
那么,他們的成功是必然嗎?中端市場是中國市場的主流消費趨勢嗎?是所有市場或者大多數市場的消費趨勢嗎?本土市場的消費需求結構及演變趨勢
中端市場的消費群體主要是社會的中產階層,要想判斷中端市場的總體規模及增長趨勢,需要弄清楚中產階層的規模及增長趨勢。種種跡象表明,中國社會的消費結構正在從啞鈴型結構向紡錘形結構演變,其中的關鍵性因素是中產階層的不斷發展。遺憾的是,對于我國中產階層的涌現及不斷增長,商業界的反應似乎落后于社會學界。從2002年的《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研究報告》,到2005年的《中國中產階層調查》,大量的社會學家的研究報告都論述了中產階層在我國的發展,并有相對接近的數據顯示:當前從全國范圍來看,中產階層所占比例在4%~5%之間,總體規模約為1億;在城市,中產階層所占比例大約在10%左右;在大城市,中產階層所占比例大約在12%~15%之間。
另一方面,中產階層的增長符合中國社會和政府期望的方向。在10月份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和諧社會的方向被進一步明確及強化。而所謂的和諧社會,按照政府的相關解釋,“和諧社會既有質的要求,也有量的規范。在社會經濟地位的匹配關系上,富豪與權貴、窮人與弱者都應該是少數,中產階層或中產階級占據主流,使得總體上的人群數量分布符合一種“橄欖型”的常態分布,那么這個社會就會變得穩定、理性、有序、務實。”17大提出的一系列政策,都傳達出我國將在未來的時期內強調“刺激內需增長、減緩貧富差距”這一信息。顯然國外的商業界對此癥候及其帶來的趨勢更為敏感,紛紛預測2010年我國的中產階層消費者將達到總體人口的25%,2020年以前將達到6億左右。
這些研究機構或學者所說的中產階層,是按照世界通用標準,分別從職業、收入、文化水平、消費和主觀認同等方面來界定,“是指有一定的知識資本及職業聲望,以從事腦力勞動為主,主要靠工資及薪金謀生,具有一份較高收入、較好工作環境及條件的職業,有相應的家庭消費能力,有一定的閑暇生活質量;對其勞動、工作對象擁有一定的支配權;具有公民、公德意識及相應社會關懷的社會群體。”若單純以收入計算,我國的中產家庭數量將更加可觀(按照世界銀行的標準換算,中產家庭的年收入應該在6萬到50萬元之間)。
其實,國外的企業兩、三年前就注意到這種趨勢,他們或者開始在中國將品牌向中端市場延伸,例如運動服裝市場的耐克和阿迪達斯、家用電器市場的三星與西門子等;或者開始收購中國在中端市場有強勢地位的品牌,例如吉列收購南孚電池、強生收購大寶、安海斯增持青島啤酒以及收購哈爾濱啤酒、達能入主匯源等。
M型社會離我們有多遠?
但是,有另外一種觀念,恰恰與認為中產階層日益發展相反,認為:社會的中產階層正在分化的過程中,他們正在分裂成兩個迅速壯大的陣營,較少的一部分走向高端市場,進行趨優消費,愿意支付更高的費用購買高品質的產品或服務;較多的一部分走向低端市場,進行趨低消費,挖空心思用更低廉的價格購買基本需求產品。并認為,如果企業不正視這種分化,即將遭遇“中端之死”。
中產階層的分化,近幾年在美國、西歐、日本甚至我國的臺灣都甚為流行。
這些國家的學者認為,他們的國家正在走向“M型社會”,即中產階層向兩極分化,并日漸消失。隨著兩本新書在中國市場的火熱――美國學者安東尼•范•阿格塔米爾的《世界是新的》以及日本學者大前研一的《M型社會-中產階級消失的危機與商機》,這個新的“舶來觀念”也被中國的商業實踐者及研究者所熟悉。那么中國是否和這些國家或地區一樣,也正面臨著M型社會呢?顯然不能過于武斷。無論是美國、西歐,還是日本或臺灣,都是發達國家或地區,此前,經過了幾十年的快速發展,在這些國家或地區形成了龐大的中產階層,例如在美國,中產階層所包含的人均收入從3萬美元到100萬美元的群體,其人數占到全社會人口的90%;而在日本所謂M型社會的形成,是從2005年開始被較多討論,而此前日本經歷了將近15年的經濟衰退或緩慢增長,1990年以前形成的中產階層社會才有所謂“崩潰”的跡象。
而中國是典型的發展中國家,隨著變革 開放政策的推行,經濟發展很快,但和所有的發展中國家一樣,都經歷了早期“社會兩極分化、中產階層發育緩慢”的階段,隨著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社會開始進入中產階層快速發展階段。而眾多的跡象表明,中國經濟的這一波發展形勢,至少還要延續15-20年。也許20年后,中國經濟將達到第一波頂峰,中國社會的中產階層將達到最大規模,之后也可能會步發達國家后塵而走向M型社會,但決不是現在。
那為什么有很多人愿意相信,中國也已經迎來M型社會呢?他們的片面觀念來源于哪里呢?大多數秉持這種觀念的人,其想法都源于對國外觀念的簡單移植或販賣。很多本土的商業實踐者和研究者,愿意研讀國外專家學者的思想,但很多人只是看某種觀念或現象的橫截面而不去研究發展歷程,只是照搬某種觀念或現象的結果,而不去深入研究其原因與機理,簡單地把國外的事實、觀念移植到國內來,結果犯下了很多錯誤,非常遺憾,讓人惋惜。最近的典型案例,是淘寶網打敗易趣網。易趣是中國C2C市場的先行者,而且背后有EBay這個全球C2C市場的領導者支持,卻慘敗于本土的挑戰者淘寶,原因即在于,易趣認為中國市場的現狀與美國市場的現狀相似,因此簡單復制EBay在美國的運營模式,結果遭遇水土不服。
營銷FromEMKT.com.cn策略的應對
面對中端市場的機會,可行的營銷方向有兩種。其一,提升品牌,擺脫低端市場,進入中端市場。中產階層不斷從低端消費群體中分化出來,品牌也必須相應地不斷升級,否則消費群體將流失,而且往往是最具價值的消費群體首先流失。但品牌的提升過程,要注意把握節奏和方法,避免既丟掉傳統市場,又沒有建立起中端品牌,二者皆失。其二,執行分品牌策略,以不同的品牌橫跨中端和低端市場,這種方式的難點是把握資源配置方式與多品牌管理方式,否則資源分散與品牌定位混亂將導致災難。
無論采用以上哪種策略,都不可避免要重塑在中端市場的品牌,都必須理解中產階層的消費需求與消費觀念。從總體上看,本土企業此前經歷了兩個階段的成功,都歸功于對消費需求與消費觀念的準確把握。在變革 開放初期,市場主要矛盾是供應不足,消費者求新消費,功能導向消費,那些能夠不斷向市場推出新產品的企業獲得了成功與發展,東部沿海尤其是華南沿海城市的企業,從香港、臺灣,進而韓國、日本,最后是美國和歐洲等地發現可資借鑒的新產品,模仿并帶入中國市場,即獲追捧;在后來的發展階段,市場的需求規模快速發展,價格成了主要需求要素,那些能夠更快提高生產規模并降低價格的企業獲得了更大成功;而現在,本土市場進入所謂的“結構性短缺與過剩”狀態,即低端產品供大于求,而中端產品供小于求,這個階段的成功企業將是那些能夠理解中產階層消費者的企業。
中產階層消費者,在不同行業的消費觀念、偏好或行為可能略有差異,但總體上都符合四個主要特征:第一,更注重價值,而不是面子或價格。中產階層的生活方式和消費觀念都在改變,他們更強調品質與品位,強調合適且有所值,不像高端消費者追求面子和身份,也不像低端消費者追求低價格。在價值中,他們不僅關注感官價值、功能價值,更強調情感價值,包括信譽、受尊重以及良好的購物體驗。第二,更理性消費,而不是感性消費。他們希望對品牌的價值有實實在在的感受,又有充足的知識與購買技能,他們接受品牌信息的方式與低端消費者截然不同,不會輕易被電視廣告、概念、噱頭或者欺騙所影響。他們的購買決策通常在購物之前就確定,較少受到購物現場的即時影響而沖動性消費,對較大價值產品甚至嚴格受預算與偏好的約束。第三,喜歡購買方便,而較少到處比價或尋貨。中產階層有更多的時間成本觀念,不愿意將時間浪費在路途或反復的競品比較上。第四,更容易成為品牌忠誠消費者,但一旦受到傷害,又會更堅決地更換品牌,企業重新換回消費者的成本將非常高昂。 要想在中端市場建立品牌,企業必須重視中產階層的消費觀念,圍繞這些觀念的變化來調整營銷策略。1980年代初期,可口可樂認識到美國中產消費群體的觀念出現了如上的主要變化,隨即調整了自己的營銷策略:在此之前,可口可樂強調讓消費者買得起(affordability)、樂得買(acceptability)、買得到(availability),在此之后調整為讓消費者感到物有所值(pricetovalue)、成為消費者的心中首選(preference)、并且無處不在(pervasiveness)。這種策略的調整,帶動了可口可樂的更快發展。但可口可樂如何調整了更具體的營銷策略和營銷活動,進而獲得成功?本土企業如何實施品牌提升策略,進入中端市場?傳統的4P策略還有效嗎?為什么面對中端消費者,廣告轟炸的效果是遞減的?……諸多問題,筆者將在后續的文章中再行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