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Google)元年啟動了。一個互聯網服務業的歷史問題重新擺上桌面:為什么把國外模式遷移到中國(CopytoChina)的公司可以成功,而直接進入中國的跨國公司卻遭失敗。Google能夠成為互聯網業中國滑鐵盧現象的例外嗎?
互聯網服務業與傳統制造業有截然不同的經濟特征。這里沒有上下游的明確國際分工,沒有代工、傾銷,甚至品牌和規模優勢也遠不如工業經濟表現得那樣明顯。中國不再只是被專利壓得喘不過氣來的世界工廠,這里是創新、表現、出奇制勝的天堂。
網絡經濟有兩個基本的特征:一是扁平化,二是地域性。前者為后者創造了良好的競爭優勢:從模式到細節,從短信、網游到門戶的排列方式、即時通訊的界面設計,都給那些了解本地消費需求的公司以致勝機會。
結果Amazon來了無所作為,AOL來得不是時候,eBay被逼到了墻角上,Yahoo中國換了主人。這一切被歸結為本地化問題:決策權、反應速度和對中國市場的理解力。叉子沒有筷子賣得好,對中國本地公司而言,這里就是全部家當;而對于小心翼翼的跨國公司來說,中國只是一塊肥肉。
所以,Google進入中國的對手不是百度,而是自己。這家快速增長的公司將會在中國再次經歷“成長的困惑”。
首先,公司的原教旨會遭遇挑戰,在一個溫飽(信息鴻溝)尚需要解決的國度,如何界定著名的“不作惡”原則。其次,公司的愿景也決定了中國化的復雜與曲折。顯然,Google的志向遠不同于那些只提供基礎技術平臺的科技公司,“整合全球信息”的使命注定把它放在了最敏感的媒體公司的位置。這不是依靠PageRank(算法)和公共關系能夠解決的。
最后,要落實下來還是執行問題。總部對中國區的放權底線在哪里?中國市場需要的是戰略制定者和戰術執行者的統一,那些只能執行戰術的“矩陣結構”看起來美妙,實際上卻會處處受制。
所有問題背后的核心是對中國的理解,沒有人懷疑中國是最大的金庫,但誰能真正理解變革中的中國政治、文化、商業規則與走勢,誰能真正把握中國消費者的特征,誰就拿到了鑰匙。
即便Google中國的未來充滿變數,但CEO埃里克·施密特(EricSchmidt)到來的本身就是一個標志性事件。這家目光遠大、價值清晰的企業會給中國技術商業社會帶來“Google光環”效應。它不僅僅是一家公司,更是一個磁場;它不僅僅是對一個企業、一個行業的挑戰,而是對所有從事信息服務公司商業模式的重新洗牌。廣告業和媒體業會受到“長尾效應”的嘲弄和顛覆,利潤和規則將因為用戶需求被重新發現、再次分配。
如果Google努力在中國有所作為,毫無疑問,所有以信息為核心價值的產業都會受到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