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傳志越來越懷舊了。如果是比爾蓋茨、扎特伯格在演講,不知道他們是面向未來呢,還是緬懷過去?他在英國古德伍德的演講,更多提及的是聯想的、他自己的發家史,聽著聽著,感覺民營企業家是機會主義者,國企領導人是霸權主義者。這樣的演講,究竟是揚個人的威風,還是讓世人為中國企業家驕傲呢?
當PC不再有多少競爭力時,決定購買IBM早想扔掉的PC,把好端端的THINKPAD,變成了SINKPAD。從PC到房地產,再造投資、煤化工、租車、日用品,聯想真的很會聯想呀!聯想的種種做法,都是被動地順應國內經濟周期,趕在魚群到來時很撒網,而且是拖網,大魚小魚一把摟??僧斂駸岬耐顿Y拉動型經濟熱潮褪去時,卻發現自己一沒有像樣的核心技術、二沒有靠譜的商業模式,要用沈陽機床股份董事長關錫友的話來說,就是就沒有具備對沖經濟周期的企業經營力。那么,聯想的主業也就只能雖經濟之波而浮沉了。于是乎,把雞蛋放在多個籃子里,就促成了現在聯想的“多元化產業大格局”。
在最近中國企業家代表團的英國古德伍德之行時,柳傳志在演講中說:英國首相在百忙、千忙、萬忙中接見了中國企業家代表團。這是什么話呀?典型的民怕官、民愛官的心態,也許在他心中,機會是政府給的。要知道,您去的可是資本主義發源地,納稅人、企業家是政客的恩人,而不是相反。葉敦明覺得,做大之后的民營企業家,其官場心態甚至比國企更為濃厚,也許是受夠了權利的壓迫,一旦有機會把握就會更加窮兇極惡。
年輕的時候,柳傳志是一個商人,一個從科研人員成功轉型的商人,心懷理想,貿工技的大未來,始終在召喚著聯想。再后來,等到他們有條件、但也有很大風險去實現自己的夢想時,正趕上房地產熱、投資熱,有理想的柳傳志開始任意聯想了,看看今天聯想集團的業務,你還能想到柳傳志當年的誓言嗎?專一、專注,早已消逝在浮躁的欲望迷陣。
柳傳志,從商人開始,心向往著企業家,功業未成卻又再次回到商人,而且是只顧著賺錢的商人,既沒有胡雪巖的風生水起,更沒有喬致庸的匯通天下,就是一個四處摟錢的錢串子。企業家與商人,是存在明顯差別的。葉敦明認為,企業家是賭明天的,他們的命運還會牽動一個產業的生命線,企業家精神的魅力就在于讓更多的伙伴、更廣大的人群,去享受更美好的生活,去體驗生命該有的價值。企業家,是中國走上創新之路的引領人。而商人呢,則只想著賺現錢、賺容易錢,至于別人的命運和前途,那不是自己該考慮的。商人呀,你著實傷人。
事業的理想,成了演講的說辭,只溶在口、不容在手、難融在心。這些小有成就的民營企業家們,到處販賣自己不相信、但希望別人相信的故事,也算是給自己圓一個肥皂泡之夢吧。
國企領導人,總是有實業夢,可能未來的及實施就被調往其他企業,而且經常不得不做著大領導的夢。民營企業家,算是有了自己的舞臺和劇場,特別是那些有了強大立足之地的成功企業,也開始學習國企,想走政策的捷徑。過去的艱辛打拼,成了而今的政治資本,是通往權力俱樂部的敲門磚,不再作為今后發展的立身之本。
民營企業家,別再空講故事啦。把自己的成功當成必然,總結出什么模式來,無非就是要向政權獻媚,獲取一些自己夢寐以求的政治資源。民營企業家,應該學會向國際資本講故事,應該學會向消費者講故事,把事業的根基建立在國際化、品牌化的基礎上,總比置放在欲望的沙丘上牢靠的多。
企業家想中醫,越老越是寶,比如稻盛和夫。而聽柳爺爺講那過去的故事,怎么越聽越泄氣,他停留在過去,未來怎么看都很難到來。葉敦明覺得:這樣的經驗主義者,會演變成企業宿命論的,對于創新型中國的大夢想,是一劑瀉藥,根本不是補藥。
民營企業家,又該如何講故事呢?會講故事的人,首先得有令人稱羨的經歷,結果只是一個部分,過程的跌宕起伏和心路歷程,才是激發同人和后輩們奮起直追的。故事,不必是激揚慷慨的,它最好是真實的、坦誠的,帶著一點點傷感和遺憾,是會呼吸的,有生命的,猶如生活的再現。好的故事,不在于告訴別人怎么做事,它應該指導別人不做錯事,指引別人走難走的路。這樣的中國人多了,創新之路就會千軍萬馬,那些投機取巧的人就會汗顏、羞愧,會被創新大軍的車輪給碾碎的。
第一,講自己相信的故事,夢想與行動不至于背離的故事?;仡^看看太陽能行業領軍人物的大話、空話、謊話,就會發現整個行業的墮落,這樣的行業又怎么擔當創新大任,未來又怎么會來呢?拿自己的夢想,去糊弄別人的思想,然后悄悄地把銀子裝進自己的口袋。打著企業家的幌子,干著騙子的勾當,那些曾經和正在同流合污的人呀,你們一同是可恥的。
第二,講對別人有啟迪的故事,希望他們繼往開來,而并非讓他們來膜拜自己。企業有了不錯的今天,但苦于看不到燦爛的明天。企業家在昨日的輝煌與明日的彷徨中轉輾反側,他們的故事就會扭曲。沒有明天的故事,講的再好也只是往事的追憶,與未來毫無干系。
第三,講對行業和社會有正能量的故事。實業需要創新,這跟生意耍手腕是兩回事。企業家是未來中國的核心力量,你們應該是青春的、向上的,給萎靡不振的當下注入更多的希望和活力。我們希望能把自己猥瑣的想法,得到你們狂風暴雨的洗滌,讓我們變得心向未來,讓我們變得更善于行動。企業家的正能量,才是社會的新希望。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與你一起慢慢變老,直到我們老得哪兒也去不了,你還依然把我當成手心里的寶,這是《最浪漫的事》的深情演唱,也被眾多民營企業家傳唱,以為他們希望自己能夠永遠占據企業名人堂的牌位。錯了,錯了。葉敦明堅信:企業家的影響力,不在于他苦心編撰的傳記和故事,卻在于他的精神感召力、事業指引力、行業變革力。沒有這些,也就只能站在萬眾期待的大舞臺上,絮絮叨叨地講著發黃的老故事,成了僵尸企業家,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