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外貿企業是這樣拓展內銷:在原有產品中選擇一些產品作為內銷產品,再建立一個簡單的團隊,給產品一個品牌性的命名并作簡單的包裝設計,然后讓內銷團隊開始尋找經銷商,內銷就這樣“如火如荼”地開始了。
在運營過程中,一系列的問題就出現了——
1、你自認為非常有前景的產品,它們是否適應國內目標市場?
2、你自認為非常好的產品概念,是否被國內目標客戶接受?
3、內銷拓展,你是否充分考慮與原有外貿業務的關系?
4、內銷的資源準備是否充分?
5、你的運營模式是否符合內銷的要求?
6、……
或許,你會說:“邊做邊像”是很多外貿企業成功的寫照。在市場大把機會和競爭尚未白熱化,但在充分競爭的現在,“邊做邊像”可能直接導致機會的錯失,至少會不必要地浪費時間和資源。
曾經和一位瓷磚外貿企業老板有過一次爭執,他是我服務的客戶。
我們的爭執是由內銷資金計劃引發的。我提出的資金準備,比企業老板預想的要多不少,這影響了該企業老板對外貿及內銷兩項業務資金的調配。
當年,該企業老板有兩項業務拓展計劃:外貿業務除鞏固北美和東南亞市場外,準備拓展歐洲及非洲市場;逐步實施內銷拓展國內市場。兩項業務的拓展對企業資金提出了新要求,企業如何應用有限的資金滿足兩項業務拓展?
該企業老板的設想是:對內銷施行訂單化生產,基本不做庫存!這是外貿業務一直的做法,而且運作順暢。想法很好,但是在國內市場運作,基本行不通。
在外貿業務中,海外客戶接到了下游客戶訂單,然后把訂單交給外貿企業。根據客戶的訂金,企業組織生產,并在規定的時間內發貨,這對資金要求相對較低。內銷市場就完全不一樣,國內經銷商直接面對終端用戶,銷售計劃準確性不高,從提出訂貨要求到貨物發到,時間周期要短,而且時常會要求臨時性補貨。面對這樣的狀況,不做好2個月左右庫存,很難適應現實運營的要求。
該企業老板不信邪,將訂單化生產作為拓展國內經銷商的一項基本要求。結果可想而知,近三個月的招商工作基本沒有任何進展。悄悄取消這項要求,追加內銷資金建立必要庫存是必補的一課。
看上去,這只是那對經銷商的進貨要求改了改,但是對該企業而言,卻影響了整個業務戰略部署:因為資金有限,企業老板調整了外貿業務的拓展戰略部署,暫不拓展非洲市場,收縮歐洲市場的拓展范圍,主要拓展東歐市場。
對于任何一家外貿企業而言,內銷無疑是一項全新的業務形態,面對國內市場的復雜性,以及國內市場對企業能力更全面的要求,我們多數外貿企業缺乏實際運營經驗,缺乏必要的運營現場感,在“不熟還必須做”的新領域,我們往往因為無知或者知之甚少,最終而成為實踐中的失敗者。
如何對提升內銷運營的成功率,更深刻地認識新市場環境,以求做到對新環境的適應;更精準地挖掘自身優勢,以求建立獨有或具備優勢的核心競爭力;更系統地進行運營部署,有條不紊地實施推進……
所有這一切,實際上要求我們在啟動內銷之前,應從“盲人摸象”的知之片面中跳出來,取而代之的是站在戰略高度認識內銷,進而規避因“摸著石頭過河”,不必要地導致失敗。
首先,外貿企業老板及決策者,應樹立“站在戰略的高度看待內銷”的理念,這樣我們視野一下子就變得更加開闊了,進而具備了看待內銷的全局觀——
內銷與外貿業務相互關系如何,會產生什么相互影響?
內銷應適應的外部環境如何,對內銷要提出什么要求?
必不可少的資源是哪些,應該如何予以調配?
如何制定即符合企業整體戰略,同時又適應外部環境的內銷戰略?
如何建立獨具競爭力的品牌、營銷策略組合保證內銷運作順暢?
……
全局觀可以幫助我們搭建完善的內銷戰略框架,但這還遠遠不夠,因為魔鬼往往出現在細節中。一項正確可行的戰略,是由眾多細節結構化構成,有一些細節可以在運營過程中予以修正,而一個關鍵細節的失誤經常是致命的,將導致內銷戰略整體崩塌。
這里,我會告訴大家一個方法性的理念——深度決定高度。“言畢稱戰略”沒有錯,但是“言只稱戰略”,就非常危險。這是外貿去也決策者最容易犯的錯誤。他們一廂情愿地認為,我只要考慮戰略高度的問題,那些細節問題應該是運營層及下屬們的任務。
如此思考方式,我們對內銷的戰略思索,總是會和實際運營脫節,成為看上去美麗至極的海市蜃樓。難免會做著做著,就發現一切和原來的計劃不一樣了。
所以說,僅僅有全局觀,只解決了戰略性對待內銷一個方面的問題。深度地分析問題同樣對戰略高度有決定性的作用,它能幫助你的戰略高度更加準確,也更加堅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