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最大的風險來自于不知道自己想成為什么,以及不能在順境下發現自身被掩蓋的問題和矛盾,也就是缺乏危機意識。
隨著經濟的全球化,如今中國企業都已身處國際化競爭舞臺,競爭異常之激烈。國際上多家跨國企業在過去的十幾年間抓住機遇創造了一個個神話,打造了一個個商業帝國,可謂讓中國的企業望塵未及。
第一個神話當屬美國蘋果公司。它依托史蒂夫•喬布斯天才的產品設計,憑借為數不多的幾款產品,享譽全球。到2011年第三度,蘋果公司因產品熱銷,儲備了762億美元現金,超過了126個國家的GDP總和。在蘋果公司勢不可擋的攻勢下,昔日IT業的版圖被徹底顛覆,尤其是在手機業,曾經風光無限的霸主——不論是諾基亞還是摩托羅拉,都已成明日黃花。
另外不得不提的神話來自韓國。三星和LG的崛起,尤其是三星電子,在短短的幾十年間便超越“老師”索尼、松下,登頂世界電子王者的寶座。且三星是當今為數不多的可以跟蘋果相抗衡的IT電子公司,它在法國、意大利和日本掀起的專利反擊戰,是我們在這個時代里能見到的僅有的抗衡案例。三星的智能手機銷量在2011年超過了蘋果。
蘋果的神話來自于喬布斯及其團隊天才般的產品革新設計,還有對用戶體驗的極致追求和突破。但天才的東西都是難模仿和超越的。而三星的成功,則可以概括為以下詞匯:國際化、全產業鏈、速度效率、開放創新、品牌定位、銷售體系搭建、跨產業融合等。對比發現,中國企業在這些方面和三星電子或多或少存在不少差距。
企業最大的風險來自于不知道自己想成為什么,以及不能在順境下發現自身被掩蓋的問題和矛盾,也就是缺乏危機意識。中國企業面對強大的國際競爭對手,要樹立極強的危機意識,不斷審視和梳理自己的產品和市場戰略,依靠戰略驅動來帶動自身在速度效率管理、企業文化、技術、產業布局、市場銷售等多方面的變化與革新,只有這樣才有可能突破重圍,在國際競爭舞臺上求得生存與發展,并逐步取得領先地位。
最近了解到TCL新時期立體戰略模型,我個人認為是可以作為大多數想在國際競爭中突圍的中國企業的一個參考。該戰略模型是基于“三個能力”(工業能力、技術能力、全球化運營能力)的立體戰略模型。該模型指出工業能力是企業生存的根本。企業要努力打造優秀的工業能力,至少包括以下五個方面:
效率、速度、成本控制;制造工藝優化;質量保障體系;關鍵部品開發與創新;產業鏈縱深拓展。該模型指出技術創新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該戰略模型界定的技術能力,主要包括:基礎軟、硬平臺開發;新材料/新部品開發、核心工藝創新;新技術快速集成與應用;消費者洞察和創意設計、工業設計;知識產權保護及標準制定。技術創新能力和工業能力合起來可以稱為產業能力,是任何一個企業走產業化發展道路的支柱點和長期競爭力的來源。該模型的第三維全球化經營能力則是企業的重要競爭力。全球化運營能力主要包括企業文化與組織、產業內部與外部協同、全球市場運作、全球供應鏈整合、全球資源配置與經營管理。
另外,我認為中國企業在資源配置管理、企業文化塑造、人才配置與引進、企業制度與流程執行、團隊建設與人才培養等方面可以逐步根據自身情況做出改變與革新,以適應和提升國際化競爭的能力。
通過一個全景的革新再造,中國企業才能突出重圍,求得在國際領域的生存與良好發展。首先,資源配置管理方面。中國企業若深入分析自身后會發現很多的不足,尤其是企業的組織結構,資產配置都有可能存在機構冗余、效率低下、資源浪費等問題。如果能建立一個全面、正確的評估考核系統,能夠及時發現問題并不斷地做出一些變革與創新,便能助力企業不斷提升自身管理能力并適應國際化企業競爭的要求。
其次,企業文化方面。企業的文化是在企業不斷求存與求興的發展過程中積累和發展起來的。我認為中國企業可針對企業的不同層面來確定和打造不同的文化,如高管文化、精英文化、工程師文化、員工文化、溝通文化等,并在國際化的舞臺中不斷確定適應國際化的企業文化。
再次,人才配置與引進方面。最終企業的發展還是要靠人,要想在國際化的舞臺中競爭,能否有一套與之相適應的合理的人才遴選與考核機制,也直接決定了企業競爭能力的強弱。中國企業應適時在全球范圍內招攬人才組建一支“夢之隊”。有了強大的人才隊伍才能使企業獲得長足的可持續發展。
第四,制度與流程方面。中國的企業可能普遍存在制度管理不完善,流程重形式而未抓住重點,當然也涉及到一個執行力的問題。中國企業需要在強化企業各方面制度與流程方面,尤其是在制度與流程合理性建立以及執行效用方面做出突破性的變化。中國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說過:“制度大于技術”。可見企業涉及的諸多制度與流程如生產制度與流程、質量管理
制度與流程、產品研發制度與流程、市場管理制度與流程、售后服務制度與流程、財務制度與流程等,企業的諸多流程與制度的有效建立是非常重要的。
最后,團隊建設與人才培養方面。中國企業要根據自身情況不斷地探索出能夠建立優秀作戰團隊和人才培養輸出的體系系統。眾所周知,企業都是由一個個或大或小的團隊組織組成的,如何建立和打造一支支優秀的團隊隊伍可以說是一個非常值得去研究和不斷改造的課題。我個人認為對于企業的高層管理團隊,需要樹立統一的信仰和企業家的精神,通過自身學習和企業培養提升他們的國際化經營能力、戰略思維能力、管理產業及業務群能力以及帶隊伍的能力;對于企業的中層管理者團隊,需要樹立主人翁的精神,通過自身學習和企業培養提升其經營能力、管理決策能力和領導力;其他骨干及基層團隊要通過自身與企業培養主要提升其管理能力、溝通技巧和團隊合作等方面的能力。同時通過導師輔導與各方考核激勵機制來不斷地加強整個企業的團隊和人才培養。
以上談及的中國企業如何突出重圍可參考的立體戰略模型以及其他需要進行革新的一些方面,會存在一些交叉,但各個獨立的方面卻又是互相促進,缺一不可的。一方面能力的提升或者革新能夠更好地促進另一方面能力的提升或革新,反之亦然。
在中國變革 開放30多年的大背景下,通過依靠中國經濟持續發展這個大環境造就的國內大市場以及成本優勢,中國企業獲得了不少進步和成就。但中國企業有著管理和技術等創新上的軟肋,使中國企業在國際舞臺的激烈競爭中一直處于被動的地位。要想打破這種被動地位,突出重圍,求得企業的生存與領先發展就要有百折不回、永往向前的戰斗精神。這種精神依托一種信仰——提升中國企業在國際競爭舞臺地位的信仰,來自于一個夢——振興企業、振興民族的夢。
憑借這些信念,企業不斷地在產業能力和全球化經營能力方面提升自我,在產品和市場戰略方面不斷進行正確的調整,在資源配置管理、企業文化、人才配置與引進、制度與流程的有效建立、團隊建設與人才培養等方面不斷做出變革 與創新。 儒學大師、百死一生的領軍大帥——晚清中興名臣曾國藩,他的作戰精神可作為中國企業家作戰國際競爭戰場,突出重圍的一種表率。借他的兩句名言:“打落牙齒,和血吞之”以及“扎硬營、打死仗”來勉勵中國企業,希望包括創維在內的中國企業在日益激烈的國際化競爭舞臺上早日突出重圍,實現企業振興,國家振興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