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自由主義經濟學家認為:在高度全球化的趨勢下,一個國家需要的技術可以通過跨國公司的投資來獲得。他們認為,跨國公司為了占領中國市場,自然就會帶來先進技術。所謂“以市場換技術”戰略,就是建立在這樣的邏輯基礎之上的。
毋庸置疑,中國企業極其需要技術。“以市場換技術”只是引進技術可供選擇的方式之一,但從現狀來看,它一直是企業技術引進的一個主要戰略。到目前為止,這一戰略的結果如何?中國企業讓出了市場,就換來自己需要的技術了嗎?
一些現象的發生,引起了各界對“以市場換技術”戰略的質疑:中國的信息產業規模巨大,但在與外資的合作中,多為代工貿易,技術和利潤仍然留在外方;中國企業讓出了市場,但并沒有得到核心技術,特別是最根本的技術創新能力,沒有實質上的提高;在中國的汽車合資企業中,上海大眾、北京切諾基和廣州標致均系中方控股,中方也確曾希望通過合資提高自身的研發能力,但在合資企業內部的管理分工上,外方掌握著最關鍵的技術和營銷,且外方的技術經理拒絕配備中方副手(如上海大眾),中方則分管人事、法律等事項,根本無緣接觸到技術的內核……
如此看來,中國企業在付出了犧牲市場的代價后,并未如愿以償地獲得技術。
中國企業獲得了什么?
在這場不平等的交換中,中國企業處于弱勢:
獲得的技術陳舊。在合作中,中國企業往往在技術上始終難以擺脫被外方控制的地位,而獲得的技術大部分都不是最新、最先進的技術。因為中國市場是在低起點上開始發展的,市場需求的層次相對較低,外方常常無須把最先進的技術直接投入中國。汽車行業就是很典型的例子,西方國家市場對汽車技術的要求經歷了一個世紀的發展,已經到了成熟期,即到了一個需求充分多樣化的階段,而中國居民對汽車的要求顯然要原始得多。相應地,汽車巨頭到中國來投資,拿出來的車型,就是那些最有把握占領中國市場的,而不一定是最先進的。
企業自身技術實力沒有質的提升。盡管引進了一些技術和設備,但由于技術消化能力不足、研發能力不具備獨立性,中國企業在市場上并沒有成為獨立的實力派,往往只是作為跨國公司的生產基地,也沒有太多有實力的自創品牌。
形成技術依賴性。在外資企業獲得了巨大市場份額,甚至壟斷中國某些產業的同時,中國企業對它們的技術,也形成了越來越強的依賴性。很多行業目前還沒有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體系,核心技術與裝備基本依賴國外,信息產業、核心部件、系統軟件大量依賴進口。這種關系也削弱了中國上下游企業在某一技術領域的發展能力,只好通過高價購買的形式來取得所需的部件。
利潤水平相對較低。高額利潤被外方以技術轉讓等方式被分走,中國企業只是拿到加工費部分的收入,這也很大程度上制約了中方在自主研發的投入。
有可能陷入被動局面。跨國公司在取得市場后,拋棄國內合作伙伴單飛,這種情形也不鮮見。在合資過程中,雙方由于意見相左、觀念沖突等原因,從而產生股權結構變動,甚至單飛的情況也經常發生。由于很多合資企業只是擁有一條生產線的工廠,不過是跨國企業的一個海外工廠而已,缺乏自身的研發和市場行為能力,在外國公司單飛后,就很容易陷入被動局面。
市場能否換回技術?
“以市場換技術”的戰略,有兩個層面的意義:一是國家政策導向上的一個戰略。由于整體上戰略效果不理想,應該對此戰略的可行性有所反思,或是作出一定的調整,這也是學術界目前爭論的焦點。二是企業尋求合作發展層面上的,這是本文主要討論的層面。企業應該更多地認識到,這個戰略的目標并不能水到渠成地自然實現,這個戰略思路僅僅是提供了一種可能性,而非實現目標的必然性。
由于市場地位的不同,中國企業沒有太多可以跟外國公司討價還價的余地,能夠拿出來與外國公司合作的本錢,很大程度上就是市場,市場換技術也可以說是一個無奈和必然的選擇。中國企業需要技術,而外國公司花費了大量資金和精力創造的技術,無論如何也不可能輕易拱手讓人,不會因為中國企業讓出市場而改變。就算中國企業拿其他作為代價,一樣不能輕易獲得技術。
然而,必須看到一點,中國市場對于外國公司有著如此巨大的吸引力。因此,中國企業換回技術的可能性還是很大的。戰略目標能否實現,關鍵看中國企業如何應對這種博弈關系,取得更多的利益。
目前的被動局面,還是跟中國公司的產權結構有關。在國有企業尋求合作的過程中,總會存在這樣那樣、不著眼于企業長遠戰略和發展的因素。這些灰色的因素帶來合資、合作中的一種好大喜功的盲目沖動。而另一方面,中國現在更多地只是引進設備,對技術的理解簡單化,忽視技術創新的連續性。我們應該看到,目前戰略目標不盡人意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國企業自身存在的不足,因此不能因噎廢食,否定市場換技術這一基本思路,而應該從各個角度去克服這些缺點。
政府可以在外資進入的時候,以更高的技術要求作為稅收、財政優惠的先決條件。而作為市場主體的企業,也應該從各個方面去增強自身的談判和控制能力,加強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和創新,最終實現技術水平的提高。
合作雙方的地位具有重要的影響
經濟學告訴我們,市場上的交換價格,很大程度上由供求關系決定,也就是買賣雙方的市場地位,而不僅僅取決于交換的商品本身。合作的地位,對于中國企業能否有效地掌握技術十分重要。
其實戰略合作能否換來技術,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中國企業的合作地位,以及合作方式。尋求中國市場的外國公司,都很注意保護自己的技術,在某種程度上形成了默契;而中國企業之間卻在相互競爭著爭取合作機會,使得外方在談判和合作中常常處于優勢地位,得以較多地保留對技術的控制。此外,中國企業在合資后,業務核心往往就是合資企業的生產線,母公司就變成了一個在很大程度上不具備獨立研發和投資功能的空殼。中方對合資合作企業的實際控制力較弱,核心技術主要由外方負責管理。這就是中國企業在市場和體制上的主要不利因素。
反過來,具有一定實力的企業,就不會像小公司那樣,只是借鑒外國公司的某項成果,成為后者的海外生產基地。像TCL這樣的企業,在國際彩電市場上已經占有一定的地位,與湯姆遜的合作就是類似強強聯合式的平行合作關系。這次合并,應該說TCL占據主導地位,雖然合作結果還很難預測,但是從股權配置、市場分配上來看,這次合作還是可以看好的。這種集團式的合作,更多地著眼于雙方的資源整合,而不是以一個微觀的具體市場與某項技術交換,因此也更具戰略價值和長遠合作的意味,這種合作比較可能產生一種雙贏的結果。
加強信息收集提高談判能力
每一項合作,當然首先都要有合作雙方看到的利益。外國企業看重中國的市場,而中國企業可能得到技術、更高的利潤、也可以籍此開拓國際市場等,這些都是中外企業尋求合作的動力。
合作就是一個多方博弈的過程,參與人有中國企業及其競爭者,外國企業及其競爭者。對于中國企業來說,發展與跨國公司合作的基本思路和方向并沒有錯,問題是:中國企業不能想當然地認為,我們拿出了市場,別人就應該主動地給予我們技術。中方只能把分析工作做得更細,在談判中為自身爭取更多利益。對于中國企業而言,很難知道合作者手中的技術底牌,而技術又是一個不斷發展的東西,需要用動態的眼光去看。因此,加強信息收集工作十分重要。
技術消化和創新是根本出路
以市場換技術的一個關鍵問題是:改變對技術的簡單化理解,加強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和整合利用。
由于機制和本身經營管理能力問題,中國企業發掘引進技術潛力的能力較弱,自身技術水平沒有明顯提高。在技術引進過程中,中方將主要資金和精力用于硬件設備和生產線的進口,忽視技術專利和專有技術的引進;同時又缺乏對引進技術的系統集成和綜合創新。
以下三個比例很有說服力:一是大中型企業引進技術費用與消化吸收費用之比,1997~1999年分別為17.44:1、14.67:1和11.45:1,其中國有企業的比例更高。總的來看,雖然消化吸收費用的比例有所增加,但與技術引進費用相比仍嫌不足。二是大中型工業企業技術開發費用占產品銷售收入的比重,1997年到1999年分別為1.21%、1.28%和1.35%,而國外企業這一比重大約在3%左右。三是全國技術引進合同成交金額與全國研發經費之比,從1997年到1999年雖然保持下降趨勢,但一直都是兩倍以上。中國大中型企業,近幾年來每家平均技術開發項目還不到4項,新產品開發項目僅2項,40%的企業研發機構沒有穩定的經費來源。
可見,如果中國企業能夠很好地消化引進技術,技術潛力還是很大的。此外,由于市場本身發育程度的關系,外國公司不一定需要用最先進的技術來占領中國市場。中國企業自然也不能總指望著依靠引進外國公司的技術,必須加強自身研發能力,這才是根本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