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97年到現在,迅速崛起的韓國三星電子給急于國際化的中國企業謎一樣的答案:三星成功的原因是管理模式、品牌營銷的成功,還是產品線的整合?一時間,中國企業紛紛揣摩三星的崛起經驗,并掀起了學習三星的風潮。一些中國企業開始在管理模式以及品牌的推廣模式上紛紛效仿三星,包括有的企業已經像三星一樣開始用贊助奧運會來推廣自己的品牌.但是筆者認為,目前中國企業在學習三星國際化的方向上出現了偏差,或者說,許多企業并沒有真正看到支撐三星成功的內涵,而是在學三星成功之后所表現出的所謂的經驗性的東西?! ?/p>
其實,三星成功的本質是產品的成功。它的崛起是因為自己的產品超越了競爭對手。現在的三星已經在半導體、通訊、平板顯示以及數字集成等領域領先全球。在1997年的金融危機之后,三星的“瘦身”實際上是集中精力強化了自己擁有技術優勢的行業,甩掉了自己沒有競爭優勢的產業。輿論對三星崛起的傳播給了人們一種瞬間成功的錯覺,實際上,在此之前三星一直在諸多技術領域內“偷藝”,堅持不引進成套技術,而是通過多種渠道獲取非成套技術,并派出工程師到世界多個國家的先進企業中進行技術學習??梢哉f,三星對技術的學習到了癡狂的程度,而其高強度的技術學習助推了三星的崛起。三星電子現在擁有研發人員17000多名,占職員總數的30%多,研發投入占銷售額的8%;2001年獲得美國專利數達到1450項,超過索尼,居全球第五位。筆者認為,這才是三星電子成功的秘訣。
中國企業對三星的學習如果僅僅停留在表面的“術”層面上,對技術進步的“道”充耳不聞的話,這種學習是不可能成功的。中國過大的內需市場造成了中國企業對技術發展的惰性,在市場開放之后,比較低的要素成本優勢又在縱容中國企業的OEM幻想,認為在做大規模之后再來發展自己的技術,這是錯誤的。長此以往,缺乏產品開發能力的中國企業將越來越處于不利的地位,那些渠道模式、價格推廣術等等以往的生存手段將無法維持中國企業的國際化成本,中國企業甚至會在自己的本土市場上被邊緣化。因為沒有自主開發能力的企業將會在市場開放的條件下喪失組織的獨立性,從而變成跨國企業的制造單元?! ?/p>
企業的國際化實際上就是擁有應對國際競爭的能力,而擁有這種能力最直接的標志就是擁有在自有知識產權支持下的有國際競爭力的產品,這是所有工作的前提。如果沒有產品的支撐,品牌怎么粉飾都沒有用。奧運會只為企業提供在全球范圍內展示自己的機會,但如果連“自己”都沒有的話,再大的機會也無法展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