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從行業周期來講,經濟增長放緩或衰退期,互聯網行業更多面臨的是危機,而不是機遇。這里借用一張圖:
在F. Reilly 和 E. Norton的著書《Investments》里,曾對這一行業周期論有過詳細的解釋:
a. 觸底期 (Mid Recession 到 Trough):耐用消費品,運輸業,甚至不動產都是合適的投資標的。而當經濟觸底時,對未來經濟恢復的預期將使金融業成為投資重點。
b. 恢復期 (Trough 到 Mid Recovery):以技術革新為突破口的新經濟,將使新技術成為投資資金重點關注方向。而經濟恢復早期,企業需要為擴張進行前期準備,因此重資產行業的投資機會也會顯現。
c. 高峰期 (Mid Recovery 到 Peak) :由于股市市場的上漲行情,實體經濟將開始面臨暫時的資金短缺,而這一時期能夠穩定現金收入的行業自然會出現業績向好且保持增長的局面。這一部分行業包括非周期性消費品和醫療衛生行業。
d. 下降期(正是我們所處的環境,從 Peak 到 Mid Recession):由于經濟增長前景放緩,投資者投資意愿降低,能夠穩定維持業務的行業在這時才顯現出投資價值:電力、供水等等公用事業。
那么回到我們的問題:“哪些互聯網產品、服務、模式會借力上揚?”
也許一些知友會根據我上面列出的行業周期論,以及“互聯網產品=科技”的理解,得到“互聯網產品在這一時期沒有發展機會,因此不具備投資價值”的結論。但問題在于,互聯網產品的迅速發展,以及對生活的深入滲透,其實使其早已擺脫了“高科技”的概念,而成為了諸多行業的“附加產品”或“輔助產品”,比如物聯網,數字電視,工業信息化,智能電網,都將互聯網的概念融入到了傳統行業中。
所以我的意見是,互聯網在經濟衰退期的發展機會,在于三點:
1. 與既有的使用互聯網產品、服務、模式的行業共同成長;(成長模式)
2. 發現新的“融合”機會,帶動傳統行業的信息化互聯網化,并在融合過程中誕生新的服務模式。(創新模式)
3. 走“純正”的互聯網路線,完全植根于互聯網行業,創造新模式新產品。(純正模式)
相對來說,成長方式的風險較小,成本較低,同樣,存在諸多行業內外的競爭者,收益率可能會偏低。而創新模式則高風險高投入高回報,這毋庸置疑。這兩種方案我都愿意贊同,但唯獨第三種“純正模式”,我持很強的懷疑態度。
互聯網行業的“純正”發展模式,以我的理解,主流的SNS、電商都需要大量的早期資金投入,并且在相對較長的一段時間,都難以看到顯著的盈利。當然,對于興起在經濟上升期的中國投資業來說,當時的資金充裕,好的投資標的相對少,投這些項目在形勢所趨的背景下沒有什么問題,而且早期對于互聯網行業的投資確實誕生了很多明星企業。然而,在進入經濟衰退期的未來環境下,以往投資模式的潛在(或者已經出現的)風險在于:
1. 一旦IPO退出途徑受阻,投資收益將遭受考驗;
因為目前美國市場對于中概股的希求度降低,同時中國的IPO也受到監管機構一定的控制,一些PE不得不尋求其他的退出方式:M&A,Trade等等,但估值將明顯偏低。
2. PE行業向上游VC靠攏,侵蝕VC行業的利潤;
3. 整體投資環境的預期變差,可能出現的投資違約會使后續投資面臨困難;即便有一些市場化的FoF出現,但畢竟由于FoF短期獲利的目的明顯,更偏向于投向PE。
所以,一旦作為下游行業的PE出現種種問題,VC可能很難獨善其身。而投資于這些不依托任何其他行業,單純在互聯網行業內闖路的企業,更是讓自己退出的選擇少了很多。
當然,這就說遠了。
而我所贊成的“成長模式”和“創新模式”,之所以區別于單純的互聯網行業發展,是因為它們是依托于其他行業的需求而成長的。有需求自然有市場,而在經濟下行區間里,發現穩定需求市場更是任何行業的求生之道,互聯網也不例外。
因此,我的結論是,選擇互聯網的產品、服務、模式作為投資標的時,關注的應當是這些產品、服務、模式的上游行業需求如何,以及上游行業本身的未來前景和目前經營狀況如何。
那么,哪些產品、服務、模式會成為增長點呢?我認為我們不應該拍腦袋 --- 拍腦袋的想法只能局限于你目前的興趣和關注范圍,無法提供相對理性的系統的分析。
當經濟觸底的時期,往往是大企業進行產業橫向并購,或價值鏈縱向整合的好機會。這一時期凸顯的是四方面需求:信息平臺資源,融資渠道管理,公司治理整合,經營業務整合。
信息平臺資源,或者說提供可挖掘并撮合企業需求的信息平臺,需要的是互聯網行業和傳統行業情報的融合。
融資渠道管理,其實與信息平臺有共同之處,但相對于行業情報來說,更偏重融資機會整理。
公司治理整合,提供不同企業文化不同背景的公司之間的治理機制整合,需要的是軟、硬件系統整合,經營整合,財務整合,人事整合等等方面,需要的是互聯網行業、軟件行業和傳統的人力資源等行業的融合。
經營業務整合,包括物流整合、生產過程整合、銷售渠道整合等等,需要的是互聯網行業和諸多相關傳統行業的融合。
每一種融合的機會,都存在著傳統行業對于信息技術的需求:規范化,程序化,提高組織效率,促進新業務新公司與既有業務的協同作用,等等。
而這些機會,我認為,往往是在“互聯網行業”里,被“互聯網概念”緊緊蒙住雙眼的人們看不到的。
================ 以上正文 ================
下面的內容,我想談談為什么我不看好諸位都提出的"就業、娛樂"。看好這些行業的知友不是少數,所以...歡迎拍磚,歡迎探討:)
首先,我認為我們面臨的經濟衰退期,不是一個短期的過程,而是中國自1998年以來首次將面臨的大幅經濟回調。走出這個谷底期,可能要經歷幾個季度甚至是幾年的恢復,正如同2000年初時我國從亞洲金融風暴中恢復的步調。
我們的GDP增長在07-08年黎曼危機中,曾經從14.2%下跌至9.6%。而在這一過程中,當年網絡招聘行業的增速是遠低預期的。順便一提,今年(2012)我國的GDP增速恐怕要下滑到8%以下,回到1998年時的水平。
這里借一下iResearch和i美股的圖:
值得關注的是,從2008年到2009年出現的明顯的營收平臺期,以及隨后由于外部環境早期恢復,帶動產生的2010年井噴。
無論是網絡招聘行業的業績收入增長率,還是雇主數量,都在2008年出現了明顯的下滑。而反觀2008-09年,我們還僅僅是受到外圍市場影響而已,本身的經濟并沒有顯現結構性問題,所以10年網絡招聘還能夠出現快速的業績反彈。
網絡招聘企業的收入有三大塊:1. 提供企業人才服務收取傭金 2. 通過企業在出版物上投放廣告收取廣告費 3. 提供個人增值服務獲得付費用戶。其中1.和2.都依托于企業需求。經歷了08-09年平臺期的招聘行業市場份額第一的前程無憂,其營收狀況如下:
其實背后的邏輯不難理解:經濟下滑使失業率上行,看似一般用戶對于招聘網站的需求上升,但是作為招聘網站真正的收入來源和實際用戶,企業的需求是顯著減少的。而一旦進入GDP保8的經濟觸底期,整個經濟環境驟冷將會使國內企業(包括一切民營和外資在中國境內的企業)的招聘活動迅速冷卻,同時廣告投放需求也會同時減少。縱使有再多的個人用戶找工作,招聘網站目前的盈利模式恐怕也難以為繼。因此我認為招聘網站的“機會”,實際上將成為投資誤區。
而娛樂業,尤其影音娛樂,各位的意見是“大家找不到工作,于是就會“找樂子”,甚至是“逃避現實”。”但這個理由,能使“互聯網娛樂業可以在經濟下滑中獲利”的結論成立嗎?
最簡單,先看看YOKU從09年到11年的盈利:
是的,他們不掙錢,但“不掙錢”不應成為互聯網行業的特點。任何(稍有)理性的投資人,都不會在經濟下行的情況下,將資金投向無法短期產生現金流的行業:如果沒有2006年Google并購時獲得的17億美元,以及從此依托于Google平臺獲得大量的廣告用戶,我不認為Youtube可以活過08年經濟危機。
回到我們的case中,如果將網絡娛樂業作為未來的投資方向,可以預料到的風險有:
1. 經濟下行導致融資困難,尤其對于無盈利前景且投資需求相對較高的互聯網影音娛樂,投資人將不得不考慮到之后的融資問題;
2. 失業率上升,將使付費用戶的數量受到影響,營業收入顯然減少;
3. 經濟下行使廣告投放量下降,另一部分營業收入也難逃減少的命運;
4. 整體收入的下降,將誘發企業估值下滑,從而使投資吸引力大幅降低;
這種惡性循環一旦開始,在經濟進入恢復期前,對于互聯網影音娛樂業將是一個嚴重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