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批判理性主義,崇尚非理性。
2、對科學技術的效果進行多方面審視。
3、服務經濟取代制造經濟正在成為主導。
4、專家群體取代企業主,漸漸占據經濟組織的主導地位。
5、大眾文化與精英文化并存。
6、平等與自由取代權威與等級,強調個人話語權并很容易找到合適的渠道。
7、否定人類中心主義,重建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
8、反對“自我中心主義”,而強調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價值。
9、反對“同一性”、“整體性”,崇尚差異性,倡導多元化。
10、否定確定性,強調不確定性。
無疑,當今社會正顯現出后現代社會的特征,傳統的管理理念正在受到挑戰,管理可不能象后現代思潮那樣只解構不構建,因為管理的目的是確定性,那么適應后現代社會的管理理論是什么呢?呼之欲出,又不見其貌,也許后現代管理也會象后現代主義所倡導的那樣,百花齊放。
二、后現代管理的特征:
1、注重員工的情緒,幫助員工產生美好感受,讓組織充滿活力,關注個人優點,激發個人潛能,把優點發揮到極致,缺點就沒有表現的機會
2、挑戰權威,拒絕安步就班、機械地做事,任何崗位都強調自己相應的決策權,在適當彈性范圍內創造性地工作,不但要告訴他“怎樣做”,還要告訴他“為什么”,直到完全理解并能活用為止,不但要告訴他做事的標準,還要告訴他形成這一標準的模式。
3、制造經濟正向服務經濟轉型,從中心到邊界的、基于控制的管理方式正在失效,等級結構受到挑戰,管理的側重點從中心轉向外圍,首先是顧客,其次是員工,第三是流程,最后才是領導者,這四個層面不再有等級關系,而是互利的合作關系,在服務經濟時代,領導者是最徹底的服務員,如果還有等級存在的話,領導者處于權力結構的底層。
4、企業主的決定性地位受到挑戰,各方面專家及專業技術人員的作用正在突顯,他們在自己的領域獲得了相當的自主和自由,能輕易地在企業之外實現專業價值,熱衷于于以自由職業者的身份生活,他們與企業的關系更象合作而不太象被雇傭,隨之而至的管理變革,應思考如何選用市場規則把他們變成企業內部的個體戶。
5、人們普遍以工作小組方式展開工作,組織腦將超越個體的大腦,人與人之間聯系越多、關系越緊密,則價值越高。
三、后現代營銷的特征:
1、從消費結構看,情感需求的比重增加。
2、從消費內容看,大眾化的標準產品日漸失勢,對個性化產品和服務的需求越來越高。
3、從價值目標看,消費者從注重產品本身轉移到注重接受產品時的感受。
4、從接受產品的方式看,人們已經不再滿足于被動地接受企業的誘導和操縱,而是主動的參與產品的設計與制造。
5、消費者的公益意識不斷增強,希望自己通過消費“綠色產品”,體現自己的環保意識,成為“綠色消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