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業績增長的主要驅動要素,是企業所參與競爭的行業細分的市場增長,以及企業通過并購實現的收入。換言之是營業收入增長對生存至關重要。收入增長慢于GDP的企業,與發展更為迅速的企業相比,在下一輪商業周期內倒閉的可能性高出5倍,通常是被收購。其次,在正確的時間、正確的領域參與競爭十分重要。許多收入增長強勁、股東回報豐厚的企業,通常是在有利的增長環境中參與競爭。而且,這些公司中很多都是活躍的收購者。盡管良好的執行力對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捍衛市場份額,以及充分挖掘企業投資組合的市場增長潛力必不可少,但是這通常并非決定公司增長快慢的關鍵要素。因此,應當在關注執行和市場份額的傳統做法之外,更多地關注公司目前所處的競爭領域以及對公司而言最理想的競爭領域。
首先,要努力做到讓著眼點超越市場平均水平,從而更加細化的分析市場是至關重要的。深入細致地掌握公司歷史和當前業績有哪些驅動要素,了解這些要素對推動公司增長的作用和競爭對手相比如何,可以為制定公司的增長戰略形成必要的基礎。企業做出不同的投資組合選擇,將受到不同行業細分增速不同的影響,往往在高增長細分市場把產業競爭對手甩在身后。實際上,通過比較行業增長率與各公司的增長率,就可以解釋為什么有些企業比其他企業增長得快。企業要尋求增長,很少是通過改換產業,因為轉行對多數公司而言是“有風險的”(而且還是保守的說法)。要獲得增長,更多的應該是是集中時間和資源,發展行業內高增長的行業細分——當然,公司要具備在這些行業細分種實現盈利性增長所需的能力、資產和市場眼光。要在市場選取中做出細化選擇,必須對推動大型公司增長的要素有深入和同樣細化的認識,特別是所在公司和行業競爭對手的增長驅動要素。為此,企業在調整投資組合時,可以采用增長標桿作為參照,才能避免對連續提高市場份額的可能性抱有不切實際的假設。
其次,投資組合動量對公司整體而言顯然是最大的增長驅動要素,并購緊隨其后,而市場份額業績則起到了負面的作用。當我們的目光超越平均值的局限時,便可看到更細微的差異情況。就單個公司而言,這些公司在三個增長驅動要素方面的業績參差不齊,很明顯,同一部門中的公司不僅增長速度不同,而且增長方式也不一樣。為探究任意行業中位居平均水平的公司的增長源,平均市場份額業績(不管是得還是失)幾乎可以忽略不計,這一情況并不令人吃驚。或許新的進入者和其他中小型公司所做的是重新界定產品類別、市場和業務,而不是從老牌廠商手中搶奪大量的市場份額。超越平均值的局限以探究大公司增長業績的差異,會更有意思。探究結果顯示,投資組合動量造成的差異占43%,并購造成的差異占35%,兩者相加造成了將近80%的差異,而市場份額造成的差異僅僅為22%。換句話說,公司對市場和并購的選擇之重要,比做到業績超過市場平均水平高出四倍。這并不是說管理者可以忽視執行力。相反,要借投資組合動量的“東風”,公司必須保持在細分市場中的地位,而這又依賴于良好甚至是卓越的執行力,在快速增長的細分市場中尤其如此,因為該類市場往往會吸引創新型或低成本進入者。關鍵問題在于,平均值可能具有欺騙性。只有極少數的公司實現了顯著而持續的份額增長,而且這些公司往往擁有壓倒性的商業模式優勢。增長率不同的部門影響市場份額重要性的方式是否不同。只有在高科技產業,市場份額業績的重要性才更為顯著。
再次,要把公司業績增長和股東價值聯系起來,確定它們在推動收入增長和價值創造過程中的相互性。
在增長驅動要素方面業績優異的公司比增長驅動要素方面業績不佳的公司收入增長更快,而且,在越多的驅動要素方面業績優異,增長就越快。更具啟發性的是:收入增長方面的優異業績與創造出眾的股東價值相互關聯。由于能夠針對這些驅動要素采取行動,在企業層面評估公司在每個驅動要素方面的業績。公司在越多的驅動要素上業績優異,就會得到越大的回報。另一個明智的做法是:仔細調查公司的競爭對手,以發現它們在哪些驅動要素上和在哪些業務領域業績優異。這種了解可以成為對公司增長業績和潛力開展有益的基準比較分析討論的起點和搜尋增長能機遇。要深入了解一個公司的增長業績,需要在細分市場層面就該公司在三個增長驅動要素中每個要素上的業績做出判斷。通過在公司市場地位和能力的背景下分析這些信息,公司可以獲得對未來盈利增長機遇的洞察。 總之,產業內細分市場的增長與公司的增長業績進行分解時出現的不同情形密切相關。因此,企業在做出投資組合決策時應進行細化的選擇,并將資源投向具有足夠潛在增長空間的業務、國家、客戶和產品。一句話,只有建立投資組合動量,才能實現公司業務全面快速地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