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晃半年就要過去了,又到了“抬頭看路”的時候。公司的同事建議去北京周邊做拓展活動,然后一起研討公司戰略。我突然想起幾個去過井岡山的企業家朋友對井岡山之行贊不絕口,就決定把這次活動放在遠離北京的江西井岡山。
帶領我們拓展的文東老師和接待我們的江西省組織部學習 中心黃總為我們設計了非常有意思的“找尋”活動,包括聽老紅軍的后代做報告,走當年紅軍戰士艱難的挑糧小道,觀賞令人震撼的大型實景演出,以及讓我們精疲力竭的筆架山爬山活動。
貫穿在這些活動之中的是三次繪畫,每次繪畫的主題都是“我眼中的井岡山”。隨著停留時間的增加,我們對井岡山的理解也在逐漸加深,開始時對井岡山青山綠水的贊嘆越來越多的被紅旗、北斗星、火把、叉路、象征困難的高山替代。在這個過程中,每個人也越來越深地理解了“井岡山精神”。老師布置的最后一道活動題是讓大家找到、背誦和默寫“井岡山精神”,一行十一個人居然沒有人出錯。
沒有來井岡山之前,我并不理解井岡山為什么那么重要?,F在明白了井岡山是共產黨革命武裝斗爭的起點,在井岡山,共產黨第一次有了弱小但完全是自己指揮的武裝力量。在秋收起義失敗后進行的“三灣改編”中,毛澤東為紅軍設計了一套完全不同于國民黨軍隊的管理和指揮制度。正是井岡山的星星之火,燎原了中國大地。從井岡山出發,共產黨經過了二十二年的堅持,終于在一九四九年取得了徹底的勝利。
什么是井岡山精神?1965年毛澤東重上井岡山時曾經問周圍的人。有人回答是“艱苦奮斗”。毛主席說,這一條對,但還要加上兩條:一條是“把支部建在連隊上”,一條是建立“士兵委員會”。什么是井岡山精神?拓展老師給我們的標準答案是江澤民總結的24個字:“堅定信念,艱苦奮斗,實事求是,敢闖新路,依靠群眾,敢于勝利”。
艱苦奮斗是在講精神。而精神的來源是信念,是信仰。只有真正的信仰能夠支撐一個人在打了敗仗,跟隨者從5000人減少到700人的時候還能想象有一天自己會解放全中國。一個企業也要像一支隊伍一樣有精神支撐。有信仰的企業才能在企業遇到困難和跌入低谷的時候不放棄,不逃避。
“把支部建在連隊上”則是在講制度。這樣的制度讓
有個盲人經過一條干涸的溪流上的木橋,從橋上摔下,兩手抓住了橋欄。他戰戰兢兢地抓緊欄桿,自己估計松手后肯定會掉進深淵里。過路人告訴他:“別害怕,只管撒手好了,下面就是平地。”
盲人不相信,緊抓著欄桿高聲呼叫。時間長了,手上累得沒力氣了,一松手就落到橋下干涸的地面上。于是他自己也笑起來,說:“嗨!早知道橋下就是干涸地面,何必讓自己受這么長時間的罪。”
管理故事哲理
這個盲人是有些夸張,但企業管理中常常會遇到相同的境遇,不敢“往下看”,寧可把下面想的恐怖點,預期相信是安全,不如相信這個是危險的,所謂的憂患意識,要把問題想得更加復雜點,把問題想得更加困難點,這從某種角度而言沒有錯,但對企業戰略來說是存在問題。
企業戰略過程中對于未來預估,往往會采取相應的措施,某種預估將會對當下的行為發生扭曲,企業會將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用在可能無謂的因素上。寧可想得復雜點,不要想得太容易,這種思維其實是掉以輕心的反面,中國人有句話叫船到橋頭自然直,這其實就是中國人的思維模式,從另一角度而言是“阿Q”,但在企業管理中,若沒有這種阿Q精神,做事情可能會事倍功半,當然有這種阿Q精神,成事的概率也可能大大降低。
因此灰天鵝現象在當下信息如此之多,管理理論與模式如此之多的當下,企業著眼于當下的未來預估,將成為企業發展過程中核心要解決的問題。
閱讀更多管理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