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絕不會是世界末日,但至少會有末日的樣子。
首先是歐、美、日的日子不好過。危機何時探底,經濟哪天回暖,心中無數。政府著急,百姓郁悶,惶惶不可終日。
中國經濟的問題一大堆,雖然靠
4
萬億的政府投資躲過了
2008
的那一劫,但先天病加傳染病加后遺癥的后遺癥,數病齊發,不知哪里用藥何處開刀。兩會結束時溫總答記者問,神情嚴峻,語氣悲壯。
最有末日感的首推房地產業。高房價到底是誰之過?這是個天問。房價究竟怎樣才算合理?誰也誰不清;房企該怎么結局,調控會怎樣收場,誰都不敢說。房企還沒倒,相關行業已成重災區。
依次排序,接下來感覺大難臨頭的就是外貿型企業。
“廣交會” 歷來被視為
“中國外貿
的
晴雨表和風向標”
。
2011
年
10
月舉行的
第110
屆“廣交會”,
到會采購商報名
僅
14 萬人,相對上屆的21萬到會總人數減少了約33%
。據統計,我國對歐盟、美國的出口實際成交額比上一屆分別下降
19%
和
24%
。
2011
年
12
月,中國出口和進口增速分別為
13.4%
和
11.8%
,比去年一月份回落了
24.2%
和
39.8%
。
商務部官員接受采訪時直言:
2012
年乃至未來更長一段時間,中國面臨的國際貿易環境不容樂觀。加上我國經濟發展的內生性矛盾、要素成本上升、人民幣波動等因素,外貿企業的經營壓力將會加大。
不過,與房地產不同,外貿企業沒有政府打壓,少有政企博弈,市場的問題基本還是用市場的手段來解決。
與以往不同,今年商務部首次將內貿置于外貿之上,擴內需成為今年商務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國家出臺了一系列
“
擴大內需
”
、
“
扶持中小企業成長
”
的利好政策,成為推動內貿市場的強大動力。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
2012
年經濟工作明確“穩中求進”的總基調,要求加快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建立擴大消費需求的長效機制。同時,國家還將采取更多措施
,
更加有效地促進城鄉居民消費能力的釋放。
強有力的政策推動或將成為新一輪消費增長的引擎。不少外貿企業開始轉向“最熟悉的陌生人”——內貿市場發展。
不過,落到微觀層面,“外轉內”真的困難諸多:
1
,許多外貿企業雖然在產品上有一定的優勢,但設計、技術、款式、甚至原材料都是人家的,直接投入市場有知識產權問題。
2
,內貿市場渠道建設成本高、周期長,外貿企業既缺乏經驗,又沒有投入的心理準備。
3
,外貿和內貿是完全不同的生意模式,外貿團隊做內貿,水土不服。
4
,融資和資金回流,內貿比外貿困難得多,慢得多,風險也大得多。
5
,做內貿必須有自己的品牌,這既需要專業支持,又需要資金投入,外貿企業往往心中無底。
但把所有問題歸結起來,根本問題只有一個,那就是思想問題,意識問題。
外貿企業說到底是被“營銷”的企業。習慣被采購,不習慣主動推銷;喜歡搞生產,害怕做營銷;情愿依賴客戶,不敢面對市場;寧可低風險低利潤,不奢望高投入高產出。
近幾年,我們幫不少外貿型企業進行內貿化轉型。有成功的標版,也有失敗的案例。成功的,基本都是產品基礎好,外貿和內貿兩條線分開運行,老板轉型意志堅決;失敗的,無一例外都是老板的“外貿習性”無法轉變。
所以,“外轉內”想成功,首先是老板要徹底想清楚,要自我洗腦。猶猶豫豫,半推半就,不僅良機錯失,還容易淺嘗輒止,功虧一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