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東現在是在仰攻,它面臨的最大問題是量還不夠大,它要用最快的速度跨過這道坎。從戰略上說,劉強東不應該追求短期利潤。對于一家互聯網企業來說,成長性是它早期的主要目標。
京東商城的商業模式說起來很簡單,就是電子商務。雖然劉強東一再強調,他不認為京東是一個互聯網公司,他說京東就是做零售,是一個零售商。不管怎么看,京東實際上通過電子商務進入到一個本來競爭已經很激烈、壟斷性已經很強的行業。
這些年來,家電企業對國美、蘇寧的依賴越來越大,這兩家渠道商占到家電消費市場1/3的份額。去年,海爾的凈利潤只有1.5%,其他廠商大都在1%以下。這種格局和國美、蘇寧的強勢是分不開的。正當家電企業很沮喪,覺得這個格局很難打破的時候,京東商城讓我們看到了一條可能的路徑。這個路徑在國外已經取得了成功。比如,美國的新蛋(Newegg.com)是全美規模最大的IT數碼類網上零售商賣3C產品;亞馬遜做網上零售已經很成功。為什家電就不能用這個模式做起來?安裝、物流、導購,這些都不是真正的障礙。
對于京東而言,它崛起的前提是突破廠商對它的控制,它的出現打亂了既有渠道的格局。廠商對它又愛又恨。愛的是它提供了第三條道路,廠商可以以此向國美、蘇寧討價還價。恨的是在這個過程中,京東的價格優勢很大,對現有體系沖擊得太厲害。廠商的第二條,甚至于第一條道路給攪亂了,這種陣痛是很厲害的。所以很多廠商不向京東直供,而是讓一二級經銷商供貨,就是為了控制京東的降價幅度,制造一個防洪堤。但如果京東真的能夠把規模做大,家電企業是樂見其成的。
不過,當京東做到一定規模后,它一樣會把價格抬上去。這就涉及到京東的盈利能力問題。對于一家互聯網企業來說,成長性是它早期的主要目標。京東商城不是不可以盈利,如果要盈利,就不會有這么快的發展。它放棄了眼前的一些利益,追求更快的發展速度。這是一個企業的路徑選擇問題,而不是它的模式注定不能盈利。當京東的銷量達到一定規模,它漲價1%,東西不會賣不出去。現在京東的第二輪融資已經到位,從戰略上說,劉強東不應該追求短期利潤。
京東做得很辛苦,它現在是在仰攻。它面臨的最大問題是量還不夠大,而且它要用最快的方法跨過這道坎。就好像你要游過一個水下通道,必須憋一口氣,游到對岸才能換氣。最好的方法當然是越快游越好。這種成長軌跡在國美早期也曾發生過。國美占用廠商資金、向廠商攤派費用,目的就是為了獲得最快的發展速度。一旦做大了,這些廠商就被它綁架了。這對國美是個正循環,對廠商是個惡循環。對京東來說,同樣如此。沒有量,就無從談行業地位,規模是行業話語權的惟一來源。這是一環扣一環的。如果京東追求現在盈利,上不了規模,就不可能把成本降低,未來就更沒有利潤。
京東何時可以盈利?我感覺,當它在同一產品上的銷量達到國美1/10的時候,它對國美的威脅就很大了,廠商會加大對它的支持,京東會有一個大的跨越。
對于京東的大而全戰略,我不是很認同。要知道,并非客戶的所有需求你都要滿足。西南航空是好的例子。它以快捷高效著稱。當有客戶提出,讓它搞頭等艙、商務艙的時候,它的董事會否決了,因為這些服務會讓西南航空的商業模式不夠純粹。只有純粹的才是高效的。京東現在要明確舉出一面旗幟,而不是到處插旗。
(作者系長江商學院戰略學教授、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