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我們發現傳統信息產業已經形成了第二次的封閉格局--大部分電話系統又回到了貝爾公司手中,一伙聯合企業控制電影產業、有線電視產業及廣播產業,而其他競爭公司則逐漸凋零。雖然不能說是完全的產業壟斷,但已形成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最為集中的產業形態。
唯一獨立于這些大型企業的統治之外的是互聯網、互聯網用戶以及由互聯網生發的相關產業。20世紀90年代,在傳統信息產業聯合之際,互聯網革命應運而生。
互聯網革命最終會將那些聯合起來的超級企業一網打盡嗎?有人認為答案是肯定的。“我們有目共睹,信息生產領域即將進入一個新的時期。”有預言道,“19世紀后半葉和20世紀典型的工業化信息生產方式,即將被另一種生產方式所取代。”
巨頭慘敗
時間倒回到2000年1月10日,世界最大的傳媒公司時代華納和世界最大的互聯網公司美國在線以3500億美元的巨資合并,美國在線公司將把時代華納公司那些傳統媒體的信息產品(用現在的話說,是“內容”的寶藏)帶入一個新的世界。
未來正撲面而來。大多數人開始相信,互聯網最終將屬于美國在線時代華納公司這個垂直整合的產業巨無霸。時代華納總裁史蒂夫·洛爾在《紐約時報》上寫道:“美國在線與時代華納的合并公司將成為互聯網產業下一個時期的能源站。除了個人電腦的使用者,使用數碼手機、掌上電子設備及電視機頂盒的消費者同樣可以獲得該公司提供的信息和娛樂節目有償服務。”
人們認為,一段時間以后,最有利可圖的一些網站,例如雅虎和eBay都將成為三四家聯合公司的囊中之物。而電子傳媒和娛樂產業的其他領域早已被這些公司瓜分殆盡,這些公司的聯合形態可能是美國在線時代華納公司、微軟-迪士尼公司,也可能是康卡斯特-全國廣播公司。換句話說,史蒂文·羅斯創立的媒體聯合企業看起來已經做好準備,打算攻下互聯網在線服務這個山頭。
但這些并沒有實現。很快,這家公司名就成了“慘敗”的代名詞。公司股價直線下跌,沒過多久,凱斯被迫離職,而萊文選擇了退休。時代華納雖然損失慘重,不過依然勉力支持;而美國在線則如行尸走肉,直到脫離與時代華納的聯合,這家公司都沒有振作起來。
實際上,這次慘敗并非是雙方個性不合而彼此又堅持己見,主要禍根是互聯網的形態:合并公司根本無法發揮合并所帶來的優勢。互聯網創建者們為這個網絡所注入的中立性特質最終摧毀了美國在線時代華納公司。
互聯網的中立性特質,使非這家公司無法區別對待或者直接封鎖除時代華納公司產品之外的所有“外來”內容。如果說有另外辦法的話,那就是這家公司必須牢牢鉗制住互聯網中的“開放者”,也就是那些讓網絡用戶獲得他們所需要信息的搜索引擎。也就是說,美國在線時代華納公司必須制伏谷歌、雅虎和其他同類網站。
但是,美國在線時代華納公司雖然規模龐大,卻無政權可言,它沒有權力因為谷歌公司拒絕封鎖維基百科和迪士尼產品內容而將該公司的管理人員投入監獄。而這次著名的失敗也向我們證明:循環現象雖然在這之前都所向無敵,不過互聯網終將成為一個例外,一個把循環現象斬落馬下的例外。
專業性無敵
互聯網的特性決定了有些公司可以榮,而另一些公司必然枯。網絡中立性可以摧毀美國在線時代華納公司,也同樣可以讓像谷歌、蘋果及亞馬遜那樣的公司一夜暴富。這些公司絕不會阻止消費者作出自己的選擇或者限制這種選擇,它們的宗旨是,將所有消費者可能需要的東西放到他們輕輕松松就能夠取得到的地方。
人們總想知道,谷歌究竟做什么。我們可以用很直觀的方式來回答這個問題。谷歌就像從前的接線小姐一樣,為人們快速、準確、有禮貌地連接所要求的地方。換句話來說,谷歌好比是互聯網的開關。事實上,這家公司的搜索引擎是互聯網如今最為常用的開關,因此谷歌公司可以說是當今世界總開關的看管人。
消費者之所以會對谷歌搜索引擎情有獨鐘、信賴有加,是因為谷歌之對互聯網開關極具專業性的控制能力。經過審慎的選擇,谷歌選定搜索業務作為特定的服務,但它的服務要優于其他公司。這使得谷歌成為一只狐貍,用自己的機智擊敗那么多豪豬般的龐大公司。
谷歌公司將原本雜亂無章的全球網頁進行分類和整理,消費者通過與谷歌網站的連接即可獲得這樣的整理結果,互聯網最好的一面經由谷歌之手呈現在世人面前。雖然是借花獻佛,消費者獲得的內容和服務都來自其他人的血汗,谷歌的搜索引擎至少心無旁騖地做好了自己搜索的本職工作。
雖然除搜索引擎之外還有包括谷歌地圖、容量巨大的Gmail郵箱及廣受歡迎的YouTube視頻網站等數十種其他業務,不過這些其實都只是無關緊要的帶有實驗性質的附加物。
通過為搜索業務添加補充性的信息資源,或者僅僅是以免費提供可能不太重要的服務為自己賺得人氣,這些業務只是在不同程度上增強了核心搜索業務的首要地位。
谷歌首席執行官埃里克·施密特曾經對我說,老ATT公司和西部聯盟公司這樣的企業“必須建立完整的供應鏈,而我們專注于自己的專業領域。我們知道設施跟信息內容是兩碼事,而且我們提供的設施無人可比。”
分離原則
如今,信息產業的各個領域已經深入我們公共和私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還對我們的表達乃至文化、社會生活、政治生活造成巨大的影響,成為我們生存環境的一部分。
在美國信息產業的發展進程中,人們總有這樣的誤解,認為始于20世紀70年代計算機網絡興起的那種翻天覆地的大變革,主要是由于放任自由的管理政策的回歸,這種完全依靠自由市場的資本主義制度在大蕭條時期結束后就失去了人們的信任,好不容易才重新贏回自己原來的地位。
但實際并非如此。互聯網開放的結構特點是所有其他信息網絡向其靠攏的原因,用20世紀90年代的詞匯來說,當今的互聯網就像“超級高速公路”一樣匯合了所有信息網絡組成的車流。曾經在不同的傳送渠道中各自為營的包括電話、電視、無線電及電影在內的所有信息形式看來,注定要越來越多地在互聯網這個大網絡上輸送,而互聯網也確實能支持幾乎所有類型的數據流。
互聯網雖然為我們提供了多元化的信息和服務,但也造成了其不為人知的軟肋,即這種多元化才使得該網絡更易被中央集權控制。新的自由市場一旦問世,有統治欲望的勢力就開始摩拳擦掌,準備瞄按時 機將其擒獲。
例如,對于20世紀傳統的媒體產業來說,互聯網這種改換乾坤的性質就是威脅。他們希望未來的互聯網產業要么是原樣照搬各聯合企業的模式,要么至少是對這些企業核心產業的利益無所損害。
如果未來的信息產業難逃整合的命運,很有可能是信息承運巨頭將通過接收制造信息內容的職能部門來達到這個目的,康卡斯特公司也許會帶頭拿下美國全國廣播公司和環球影業,打響這次戰役的頭陣,美國在線時代華納公司的遺志在這個強大的執行者手中又有了實現的可能。或許在蘋果及其同盟公司推出的那些設備中實現協作的好萊塢電影公司和ATT公司能夠進一步形成聯合,最終成就統治信息帝國的霸業。又或許,雖然谷歌現在還是開放陣營中最驍勇的斗士,有一天它突然覺得要想生存必須靠產業整合,所有競爭者都必須被連根拔起,那時封閉的統治就從開放中興起。
在這樣的條件下,我認為,分離體制是真正適合信息產業的體制。分離原則能夠將信息產業所有主要的職能部門和工作層面分離開來,這對該產業的生存和發展來說是極為有益的。也就是說,那些生產信息產品的部門、擁有傳遞信息所需的信息網絡基礎設施的部門,以及那些控制消費者接受信息的工具或者地點的部門分開操作。
當政治、社會、文化及經濟各領域的事務都在某種程度上走向了數字化,我們也就越來越依賴于互聯網這個單一信息網絡。因此,維護該網絡的開放性不受某些妄圖主導產業的統治野心侵害,就變得更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