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是時髦用語,但并不是靈丹妙藥。莫滕.漢森( Morten Hansen )與吉姆.柯林斯(Jim Collins)的新著《選擇成就卓越》(Great By Choice)揭示了企業持續成長并領先行業的其它秘訣。
商場好比戰場,有輸贏,有成敗,也有興衰。INSEAD創業學教授莫滕.漢森說,成功的企業脫穎而出靠的不是命運的眷顧;不是與生俱來的本領;不是迅速發展的計算機科技;不是創新,也不是人人所歸咎的經濟盛衰。
漢森說:“商業世界日新月異,企業應該擁有長遠目光,持續不斷地為下一步計劃。我們在研究中發現,成功的公司能夠堅持計劃,即使在極度不確定的商業環境中,他們也能堅守自己前進的步伐,因此,終究將達成目標。”
漢森和他的合著者吉姆.柯林斯共同研究了三十年來表現出色的14家公司。他們的著作《選擇成就卓越》(Great by Choice)可謂是柯林斯前一部力作《從優秀到卓越》的延續,它描繪了公司邁向成功的宏偉藍圖。
漢森和柯林斯使用“量化配對”研究方法,他們首先選出“極其動蕩不穩定”的產業(如生物技術和航空業),然后選出在本產業中業績持續增長的企業,再把這些企業與同產業的其它企業進行比對,分析企業成敗的原因。
“好比兩家公司在70年代末開始馬拉松比賽:他們同時起跑,一個跑得快并遙遙領先,另一個全程保持勻速。最終的表現為何有所不同?”
20英里策略
漢森解釋,堅持“每日 20英里”行程,這樣無論障礙與否,最終都能達到目的地。道理很簡單:設定目標,然后不管處于順境還是逆境,都堅守紀律堅持步伐。漢森認為,美國西南航空公司成功的秘訣就在于此。這是在過去30年來航空業動蕩不堪時唯一取得持續增長的美國航空公司。
“西南航空所遵循的便是類似‘每日 20英里’的原則。他們之所以成為美國航空業的領軍是因為他們遵循每年開通四條航線的策略。產業形勢大好時,每年開通四條新航線;產業形勢不好時,同樣也是每年開通四條新航線。90年代航空產業高峰期時,100多個城市要求西南航空開辟直航航線,可最后他們還是按部就班地開通四條航線。顯然,他們的‘每日 20英里’策略得到了回報。”
這本書描繪的不是爆炸性的增長型公司,而是在成長路上默默耕耘,力求平安度過不穩定時期并維持持續增長的公司。結果顯示,這樣的公司在過去30年來的成長業績是產業平均績效的10倍,因而被作者譽為“十倍公司”,他們成功靠的不是運氣,而是不受外界影響而堅持策略的特質。
危機感增強生產力
漢森指出:“我們發現,堅守計劃的特質常常與另一特質相輔相成,那就是領導層的‘建設性危機感’特質。我們發現成功的企業領導,比如微軟的比爾.蓋茨(Bill Gates)和英特爾的安迪.格魯夫(AndyGrove),他們對經營環境具有超高的危機警覺性。常常在問可能存在哪些威脅?不確定的因素有哪些?
這些優秀的企業領導隨時都有危機感,面對所有的不確定因素和無法控制的行業環境,他們隨時都有充分的準備。蓋茨和格魯夫都在公司處于順境時,儲備了足夠的資金,以便在行業衰退時派上用場。”
還有一點就是“運氣”,漢森和柯林斯對此也進行了研究。“我們發現所有的企業都會受到運氣同等的對待,有時行好運,有時行霉運,”漢森解釋道。因此,有些企業脫穎而出取得成功靠的不僅僅是運氣,而是當運氣到來時,能夠好好地把握,使其幫助企業取得更大的成功。“因此,企業中的贏家不僅能居安思危、未雨綢繆;他們也能預見運氣,并在順境中作好充分的準備。當運氣真的降臨的時候,他們就能很好地掌控和駕馭。因此,企業成敗與否不是有多少運氣的問題,而是能多大程度地駕馭運氣。”
漢森的新書揭示,創新并不是企業成功的靈丹妙藥。最偉大的創新公司不一定是最成功的公司。一旦公司跨過“創新門坎”而躋身于行業前列,他們的競爭對手便是行業中的各大優秀企業,這時單靠創新顯然不夠。
不能單靠創新
“一旦跨越行業的高端門坎,(創新)就似乎很難有更大的助力。這時,企業所需要的是創新和紀律的相結合。如何在鼓勵創新的同時強調紀律?這兩者的結合不容易。能做到這一點的個人和公司都微乎其微。”他指出,英特爾就是為數極少的這樣的公司。公司口號“英特爾做得到” (Intel Delivers)的含義就是“‘我們嚴于律己。我們能夠大規模創新,也能夠按時保質地推出大量產品’。這是創新與守紀的完美結合。‘英特爾做得到’顯然比‘英特爾創新’更適切地描述他們的優勢。”
漢森說,他個人在這次研究中的最大收獲便是對“運氣”的體會。“你不能抱怨自己運氣背或羨慕別人運氣好。在生活中,每個人都得到命運同等的對待,運氣并不是成敗的關鍵,輸贏成敗的關鍵在于如何掌控運氣。”
“我相信商業世界不可能再回返到一個穩定的時代,我們面對的將永遠是不確定和無法控制的環境。因此,我們需要適應這種嶄新商業時代的新型領導原則。”
譯: 黃志鵑 (Aileen Hu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