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豐速運開便利店?太困難了吧。”這是大多數零售業者聽聞順豐進軍零售業后的第一反應。
記者昨日采訪獲悉,順豐快遞近期在深圳悄然開了20多家便利店。有消息稱,就在本月底,順豐還將聯手廣州本地連鎖企業8字連鎖便利店開展收件合作,順豐甚至稱,廣東只是試點,其目標是在國內建設1000家便利店。不過,順豐進入零售業似乎并未僅為零售業而來,降低快遞成本,增加站點收件和派送模式才是順豐真正的目的。
“反7-11”模式開店
除了在深圳布點20家,順豐在廣州的6家門店也將于明年開業。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通常將零售和快遞結合的模式是先做零售業,當網點布局到一定程度后,再借力網點做收發件投放。中國臺灣地區,7-11有近5000家門店,規模化和強大的后臺物流體系使7-11成為投放遞送的網點。“食品、圖書、生鮮,甚至是租借用品都可投放到距離消費者最近的7-11,同時來店取件的客人還可拉動門店內的二次消費。”7-11相關負責人黎先生表示。
順豐卻反其道而行之,從快遞業進入零售業。這被零售業界人士普遍認為風險極大。
“零售業是繁瑣且薄利的行業,從供應商資源到管理十分復雜,便利店競爭極為激烈,即便是專業經營便利店行業的公司現在都背負很大壓力,更別說毫無零售經驗的順風。首先貨源從何而來?其次,生鮮和食品的配送管理是繁雜的,順豐缺乏這方面人才。再次是選址競爭,目前好德和可的共有2300多家門店,全家、羅森各有300多家,即便是后入市場的7-11在上海也有100家店,選址圈地十分激烈,順豐要在全國立足談何容易?”時富金融消費類分析師廉波直言。
有業內人士透露,由于高租金、高人力成本、高水電費這“行業內三把利潤剪刀”,某知名品牌便利店企業一年虧損額可達數千萬元甚至上億元。
“當然,快遞業結合零售業并非沒有先例,關鍵看你怎么做,比如在中國臺灣地區和日本,有個黑貓宅急便,其運用自己的物流優勢,與中國臺灣7-11合作將一些便利店內沒有的土特產品投放在7-11門店內出售,結合零售與快遞,不過黑貓宅急便也并非自己直接開店,所以純粹從便利店角度來看,盈利壓力會很大。”黎先生分析。
醉翁之意不在酒?
既然零售業的錢不好賺,那么順豐何以“以身犯險”?
記者昨日從順豐方面獲悉,其開設門店其實并非意在便利店,最根本的意義在于試水收發站模式,即收發該區域內客人的快遞物件。
據悉,“門到門”的人力和運營成本會比較高,且一天內要配送數次,而有了收發站后則定點配送,無需到門,企業營運成本降低。據悉,目前順豐收件人員月薪少則5000元,多則上萬元,開設門店后可節省大量人員成本。
“在日本等市場,這種收發站模式很成熟,人們習慣于將物品快遞到距離公司或家最近的便利店然后自取,順便可以購買一些日用品。”曾擔任農工商集團管理層多年的沈先生透露。
然而此種模式拷貝到中國大陸市場似乎會遭遇一些問題。
“首先是消費習慣。中國大陸地區消費者還是習慣門到門的快遞方式,不喜歡到站點自取或自發,農工商曾經與中鐵快運合作過到門店投放快遞件的模式,但非常少的客人愿意接受這種模式,后來雙方停止合作。所以順豐以收發站理念做便利店的想法是有道理的,但是否有市場還待驗證,消費者習慣不是短期內可以養成的。”沈先生坦言。
家得利超市也計劃與同在海航麾下的天天快遞合作,不過目前還未見明顯效果。
同時,規模也是一大問題。業界指出,7-11之所以可以作為快遞網點主要是由于布局甚廣,而中國大陸市場太大,很少能有一家零售企業占據整個大陸市場的,即便是大陸地區最大的便利店企業,麾下擁有好德和可的的農工商集團,也僅是主打長三角地區共2300多家門店,順豐要把收發站便利店布滿各地并形成巨大物流規模的難度非常大。另一個問題是,順豐便利店節省了人員成本,但增加了門店租金成本,一家便利店一年租金成本起碼30萬元,假如順豐無法形成規模則收發站便利店模式無太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