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招聘費時費力
微博進入中國時,華藝百創傳媒總裁杜子建是它的第一批用戶,他算是一名資深網蟲,2008年底就在新浪注冊了加V的微博。
從去年開始,杜子建嘗試著在微博上招人。內容很簡單——【微招聘】:這次,只招聘身體不便、只能在家的兼職人員,最好有殘疾證的。20人,沒別的要求,只要求會寫微博,能打字即可。有意向的,可以加這個QQ。每次只接納20個。這則微博被命名為“微招聘”,當時可算是利用微博發布招聘通知的先行者。之所以選擇在微博上發布招聘信息,杜子建表示,一方面因為公司本身便是從事傳播營銷業務,另外這份工作也是要求利用微博完成,“所以就嘗試微博的發布渠道”??紤]到工作簡單易行,20個工作機會就優先提供給殘疾人。
杜子建說,之前公司也嘗試過利用傳統招聘渠道招人,比如在某網站發布全年招聘廣告等,但效果不佳。“來應聘的都非常不靠譜”,他說,來了幾十個人,最后只留下了幾個。首先應聘者的“質量”令他非常不滿,其次對方也無長遠發展的意向,對此他總結為“浪費時間、浪費鈔票、浪費精力!”
與之相比,新浪上發布的第一則“微招聘”,三天之內上百人報名,最終成功選拔出20人,杜子建對他們很滿意。
微招聘“靠譜”
點對點傳播與快速覆蓋,是微博傳播的最大優勢所在,這也是企業選擇用微博招聘的最主要原因。以杜子建為例,他在新浪微博擁有3萬多名粉絲,不論朋友還是路人,都是一股不可小覷的傳播力量——這些粉絲通常對公司感興趣才會“關注”,招聘信息發布后,通過粉絲轉載,很快被傳播出去,而且只有對此信息感興趣的人才會主動傳播,傳播針對性強,效果好。這樣,在數量和質量上都給招聘方提供了足夠的保障。
從成功的第一單招聘開始,杜子建開始持續不斷地進行微博招聘,最近還發了“微實習”公告,招募春節期間不回家的大學生到公司實習。“每次都能在三天之內招到合適的人。用這種方式,我還請到了公司的一些‘大牛’。”
一般情況下,求職者在看到公告后,會發私信給杜子建,隨后他進行第一輪的淘汰。先瀏覽應聘者的私信內容,遇到對方直截了當地問“多少錢?我要來”,或者“我想實習,有什么要求?”等問題的,會被直接刪掉,不予考慮。在淘汰掉這些“簡單粗暴”或理解力不強的人后,他會再看應聘者的微博,“一個人微博中的文字、風格甚至個性化簽名,都能很全面地展現出此人的整體水平”。經過這一輪把關,應聘者們才能進入人力部門的正常招聘流程。
這樣的篩選,令身為總裁的杜子建感覺非常放心,“招聘網站上的人參差不齊,有的可能一年都找不到工作,每日 呆在家里投簡歷,得面試過之后才知道。但微博招來的人,在見人力前,就經過一輪篩選了。”
小公司可“借力”
微博受招聘方青睞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零成本”,特別是一些中小企業,經營規模不大,招聘人數不多,參加招聘會成本又高,借助微博則可以有效節約開支。
記者在微博搜索關鍵詞“招聘”,共有38萬余條微博。除去其中含有“招聘”字眼的消息、各類轉帖,有相當一部分屬于公司自己發布的“微招聘”。除了通過公司官方微博發布招聘信息之外,一些公司人力資源部的工作人員,也會通過個人微博發布招聘信息,更有一些單位直接開通了招聘專用微博,如“某某集團校園招聘”、“河北人才網官方微博”等。
當然,并不是所有的“微招聘”都會引來圍觀,許多小企業、單位在規模、影響力、品牌效應等方面不占優勢。記者在搜索過程中,發現了某證券所亮馬橋營業部注冊的新浪微博。這個微博自去年12月23日注冊成功后,每條微博都是發布招聘信息,投資顧問、區域經理、營銷經理、營業部員工、見習人員等都在其招聘范圍內。不過,雖然連發了十幾條微博,它的粉絲依然只有三人,無人評論,且每條信息的轉發率為零。
杜子建說,對于不出名的小公司或個人來說,如果只在微博上自說自話,傳播效果幾乎為零,必然應者寥寥。在這種時候,可以求助于微博“名人”,比如某公司想招聘一批大學生,可以試著在微博中呼叫姚晨、潘石屹等名人,被呼叫者肯定會看到,一般情況下,如是好事,也會幫忙轉發。借助名人的力量,微博的傳播面一下子擴大數萬倍,招聘成功率也會大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