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 “實驗室”型公司蔚然成風。移動實驗室Milk公司和手機社交網絡平臺Color公司就是其中的典型。但我認為,這類公司幾乎都注定逃脫不了失敗的命運,因為它們的核心理念存在缺陷,妨礙了它們成長為真正穩健的大型公司。
太易“變心”
如果一種產品在實驗室型公司胎死腹中,而公司卻安然無恙。我認為這并不是什么好事,相反,這實際上是一件很糟糕的事。如果一件產品可能在兩個月內就會宣告失敗,要燃起公司上下對它的熱情,可謂難上加難。人們也不會再為它經常加班到深夜了。
要想說服用戶采用初創企業的產品非常困難。試想一下,如果用戶知道這件產品只是個試驗品,會怎么樣?比如,我就曾經拒絕使用Oink(Milk公司開發的移動應用程序),因為我知道它在不久的將來可能就不復存在了。這一點很有可能會成為一個自我實現的預言。它對任何初創企業來說,都是暗藏的危機。如果連公司創始人自己都說并未全身心地投入,那這個威脅就更為真切了。
缺乏執行力
如果知道很快就會出現新點子,那就無心打磨細節。我不會指名道姓地說出來,但因為實驗室型公司推出的產品缺乏打磨與修飾,已經讓我不止一次地感到失望。如果死神在身后追趕,人們跑得會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快。
雇傭問題
培養優秀的人才對于早期階段的初創企業來說可能是最大的挑戰。如今,融資比以前更加容易。招聘志同道合的人也比原來容易許多。但是,如果公司目標是生產很多產品,那么,樹立愿景就很困難了。全球最大的在線支付平臺貝寶(PayPal)擁有清晰的愿景,對于那些希望投身于革新性支付公司工作的工程師來說,貝寶是第一選擇。如果沒有明確的任務目標,初創企業只會成為千千萬萬大軍中的平庸一員。
股權失衡
實驗室型公司成立初期并沒有多少激勵措施提供給創始員工,這使得初期招聘更加困難。它也會導致股權的失衡,可能會為將來平添不少麻煩。同樣,我在此不也會點名舉例。希望了解具體案例的讀者可以給我發電子郵件。
錯位的熱情
如果有人對研發手機極為熱情,但所在的公司卻認為生產手機難以盈利,他該何去何從?答案只有兩種,要么留下來繼續研究他不喜歡的產品,要么辭職。我見過很多人因為這個原因離開了實驗室型公司。
初創企業都是“實驗室”
初創企業都是圍繞一個(很關鍵的)想法而成立的。如果這一想法在數年內仍未實現,那么初創企業就會以失敗告終,或者著手開發別的新產品。這本來就是初創企業的發展道路,沒必要鄭重其事地昭告天下。
打造一家大公司非常非常困難。我認為,無論是公司創始人、員工還是投資者,都要在創始階段圍繞某一個強有力的理念眾志成城、共同努力。必須全身心投入。
Sahil Lavingia是網絡游戲“Crate and Rmmbr”以及iPone限時免費游戲軟件Dayta和Color的締造者。